“潍坊模式”是乡村振兴的样板
专家认为对欠发达地区有很强启示作用
2018年10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30日的乡村振兴(山东)高峰论坛上,受邀嘉宾们就“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展开讨论。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大家讨论得比较多,这切中了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痛点。
  诸城和寿光
围绕产业做文章

  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庆盈介绍,诸城模式,着眼于推动农业、农村、农民走向市场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快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寿光模式,着眼于农民增收通过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将传统农业打造成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目前潍坊没有出现劳动力大量转移,乡村色彩保留比较完整,在一些地区城市已经把农村消灭的背景下,潍坊农村地区留守现象并不严重。你到潍坊,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田庆盈说。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立胜说,“潍坊模式”作为山东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对欠发达的地区有很强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落后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借鉴价值。
破除城乡二元束缚
形成振兴内生动力

  省政府特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提出,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三个关键点,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市资本下乡、强化农村产业支撑。
  魏后凯表示,“改革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受城乡二元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存在路径依赖以及违法改革的风险。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和市场,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破除城市资本下乡的障碍。”
  但他也同时提出,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资金短缺、农民增收难的三大难题。如人才短缺上,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不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2015年,全国乡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7年。
目标有两种
活态村和体面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则提出,乡村振兴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是活态的村,一种是体面的村。活态的乡村有几个特征,即与城市有互动、有独特历史文化、产品独特、有好带头人、农业现代化,简单讲就是农业强,“满地金”。
  “如果有20%的村是活态的就不得了了。所以眼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让20%的村真正活态起来。”刘守英认为,剩下的80%,需要解决现在的“不体面的村”变成“体面的村”,“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如改厕、改灶、改水、改圈等;老人是这些村的重点,要建立老人交流的场所;同时即便是体面的村,也要探索适合的特色农业。”
       本报记者 张阿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