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一片广袤天地成就她大漠芳华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04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黄昏的雄奇壮观。雄浑壮丽的景观之下,是干旱少雨、温差极大的恶劣生活环境。在中国的西北边陲,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管具六队就驻扎于此。广袤的地域空间对于管具人意味着服务一口井要离开项目部几百公里。30岁的仝晓琳现任管具六队副经理,在离开胜利大本营外闯市场的四年间,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书写了属于她的大漠芳华。

本报记者 崔立慧 通讯员 郑志能

主动转岗 投身大漠义无反顾
  近年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考验着油服企业的每一名员工。为了加快开拓高端市场,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成立了北疆项目部,2015年7月10日,仝晓琳挥别年迈的父母和刚满周岁的女儿,义无反顾踏上了北疆的征程。
  来之前,仝晓琳做足功课,也向新疆的同事咨询了技术要点。但她逐渐发现,这里使用的工具与胜利油区完全不同,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为了尽快独立顶岗,搞明白工具的结构,钻具的组合,她翻阅了大量资料。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接头型号的不同,要卡着两个小时的时差,向工作在胜利油区的同事交流,放下电话后常常琢磨到深夜。上班向老师傅请教,下班就在工房动手操作、研究构造,一个月后,她可以独立上岗了。  进入2017年,寒冬期慢慢回暖,钻井公司抓住机会,抢进尺,创效益,管具人也在随时待命。钻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井队的钻进速度。为了更好地掌握项目部钻具动态,完善钻具资料,仝晓琳主动要求上井去清点。领导语重心长地说:这里不比家里啊,一上井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天半个月,你能行吗?“咋不行,我来新疆就是为了多学点东西,我能行。”项目部有8803根钻具,在场地的,一根一根地统计,在井队的,一个队一个队地盘点,足足用了一个多月。钻具清点工作结束后,仝晓琳编制了项目部的钻具管理细则,规范六项基础报表,跟踪钻具的使用情况,确保在井场使用钻具的完好状态。

节约损耗 就是创造效益
  仝晓琳负责整个项目部的成本分析。一次,在整理数据时,她发现单流阀更换频率远远高于油区内,通过与试压操作的师傅沟通交流,得知操作工序、作业流程都没有问题,为什么?一连几个星期,仝晓琳一有空就呆在工房里,认真研究拆开的单流阀。从单流阀的工作原理入手,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最终将焦点集中到了水质上。原来,新疆的地下水腐蚀性大,易结垢,很容易磨损单流阀内部的精密部件。怎么办?一次讨论中,她想到了锅炉的原理,只要将地下水蒸馏为纯净水不就成了!为此申请了一台蒸馏水设备,只花两千多元就解决了问题。那一年,项目部试压使用蒸馏水装置后,减少了24只单流阀的损耗,节约了4万元的成本支出。
  项目部人少活多,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仝晓琳发现探伤人员不足,主动要求参加超声波和磁粉探伤学习,取得证书后,期待有一天能够在井场大显身手。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30508、30509队同时打电话要求全井探伤。当时,家里只剩下一组探伤人员,其余的都在几百公里以外的井队服务。这可怎么办?每个井队都是工程公司的创效单元,在扭亏脱困的攻坚战中,谁也不敢有丝毫放松。
  宿舍外,大家的议论声把仝晓琳从睡梦中惊醒,她赶紧爬起来,穿上工服跑出宿舍,对师傅们说:“我有证,你们把我忘了!”领导上下打量了她一遍:“这次探伤要通宵干,冬天这么冷,行吗?”“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仝晓琳和师傅们全副武装,带上设备,兵分两路,按时到达了井队,并且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每次休假,看到父母斑白的双鬓,我都心有不忍。每次返程,看到孩子拽着衣角的小手,我真想留下来再也不走了。但是人生有舍有得,有付出有收获。”在北疆这片沙海中,仝晓琳得到了成长和锻炼,她先后被评为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