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大师曹雪芹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07日

□本报记者 张頔
  清明时节,踏青郊游,放风筝是不少人户外娱乐的首选。传统谚语里也有“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的说法。
  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期间赛纸鸢、放风筝民俗,起源于民间“断鹞放灾”的传统——人们将所有的灾病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之际,剪断风筝线,当纸鸢随风飘逝之时,也象征着灾病随之消逝。风筝不仅承载了祛除疾病的寄托,还有人把它发展成了“精准扶贫”的手工产业,此人正是我国清代文学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出身金陵名门官宦之家,在江宁织造府度过了他早年锦衣玉食的公子哥生活。到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此时15岁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随着家业的不断衰败,曹雪芹又移居北京西山。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都有所研究,这在《红楼梦》中也多有体现。
  在风筝制作方面,曹雪芹也是个行家。他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而且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风筝的制作,除扎得巧、糊得精之外,绘色亦不可小看,要求颜色鲜艳、质洁而轻。曹雪芹对风筝的绘制颇有研究,他在“半瘦燕画诀”自注中说:“法以佛青为底,槐黄衬之,配以红、绿、湖、紫等色,宜力求鲜明夺目。”曹雪芹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还有人物,绘法奇绝,五光十色,非常精美。
  根据史料记载,曹雪芹曾经在北京宣武门的太平湖冰面上放飞风筝,而且“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使所有观赏者俯首心折。曹雪芹的风筝造型独特,飞得又高,人称“曹氏风筝”,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与当时著名的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齐名。
  有一年临近年关,曹雪芹的老朋友于景廉来看望他。于景廉是江宁人,当兵时脚部曾受过伤。他旅居京师,家里人口繁多,仅靠画画为业,难以养家糊口。他向曹雪芹哭诉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之后,曹雪芹感到很难过,尽管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拿不出钱来接济老友,但他还是要想想其他的办法。
  二人交谈中,于景廉聊到听说有的富家公子重金求购风筝。曹雪芹突然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他,让他卖了好度过年关。几天后的除夕,于景廉冒雪来到曹宅,还带着鸭酒鲜蔬等等年货。他高兴地告诉曹雪芹,没想到几只风筝真的卖出了高价,可以过一个好年了。
  通过帮扶于景廉这件事,曹雪芹想到风筝既然能售出救急,不如把自己掌握的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制作经验整理成书,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都能够靠扎制风筝自食其力。于是,他在写《红楼梦》之余,历数年心血,写出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并在自序中记录了上述助贫扶困的初心。
  曹雪芹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易懂,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并配有歌诀。其中有一名为“半瘦燕”的风筝歌诀是这样写的:“新燕至秋羽初丰,貌似少年弱冠容。黄口犹存童稚意,青衿已具成人形。神凝两目澄秋水,气贯双眉耸剑锋。世事未谙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清晨戏蝶翻花圃,黄昏逐蝠入云层。邀集新雨觅仙境,会同故友访武陵。奋翼千仞冲霄汉,展翅万里乘长风。宇内翱翔无所羁,明春北返忆归程。”歌诀写得不仅才情不凡,而且形象生动,不愧是大家手笔。
  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糊软翅风筝时尤其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
  “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
  为了帮助残疾人谋生学艺,实现“产业扶贫”,曹雪芹专门写了一系列的“手工艺手册”, 每卷讲一两种“鳏寡孤独而无告者”用以谋生的手艺,包括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多个方面,《南鹞北鸢考工志》便属《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
  在时代更迭之中,《废艺斋集稿》并没有像《红楼梦》那样广为流传,甚至一度流散失传。1943年,《废艺斋集稿》书稿曾在北京短暂面世,一位姓金田的日本读者,买下了这些书稿,并寄到了日本。
  当时出于研究学习的需要,由国立艺专的日籍教师高见嘉十从金田氏手中将《废艺斋集稿》借了过来,但被提出了不可拍照、30天内完成抄录等条件。高见嘉十挽请赵雨山、关广志、金仲年、杨歗谷、金福忠等当时著名文物家、美术家、工艺家及当时艺专学生孔祥泽等进行鉴定和抄摹,一共抄摹了26天,这才部分地将《废艺斋集稿》的内容保留了下来。而后手稿被邮寄回日本,至今下落不明。
  《废艺斋集稿》全书八册,除其中讲述编织等册的部分字迹是另一个人的外,其余数册是同一个人的笔迹,估计是曹雪芹的亲笔。每册卷首有不少别人写的序,笔迹各不相同,估计是不同作序者的亲笔。
  就在人们把这部著作逐渐忘却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这部《废艺斋集稿》成为了红学家们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当时在曹雪芹的故居发现了题壁诗,孔祥泽老先生想起来之前抄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交给了红学家吴恩裕、胡德平研究。吴恩裕先生写了《曹雪芹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这部作品也被公之于众。
  手抄保存了《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孔祥泽取曹雪芹风筝佚稿的精华,按照曹雪芹风筝图谱“扎、糊、绘、放”的四种技艺进行复制,终于自成一体,试制成功清代流行的风筝。孔氏家族中无人姓曹,孔祥泽为了纪念和颂扬曹雪芹先生在风筝制作技艺上的功绩,将复创的风筝再度命名为“曹氏风筝”,并在家族中传承了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