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解读】

我们离真相有多远 □曲鹏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27日
  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吗?美国作家珍妮·拉斯卡斯在《看不见的美国》一书中,带领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曾看见的世界。我们每天吃的蔬菜,是谁来采摘?我们在餐桌上大快朵颐的牛排,是谁在养殖?我们在市场开心采购的东西,是谁运来的?我们扔出去的一袋袋垃圾,是谁让它们最终消失不见?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变得这么难?带着这些疑问,她去感受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煤矿工人们的恐惧与喜乐,她去了解北极圈以北油井工人们的过去与现在,她和采蓝莓的农人同行,和养肉牛的牛仔攀谈……她深入各种各样我们平时根本视而不见的行业,去探询和了解,“把幕布拉开,看看忙碌无比闹哄哄的后台,那里是如何运作的,有多少人在全速开动脑筋,贡献体力,甚至做出个人牺牲,努力让这个系统正常运转,努力让你眼前的这台戏精彩纷呈,奇妙非凡”。至于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作者坦言,“只是想邀请整个美国转移高高在上的目光,窥探一下这些被忽略的世界,观察那些十分复杂的产业,看看一些不为人知的微小贡献”。
  阿瑟·米勒是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1983年春,他受邀来到中国,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他的大戏《推销员之死》。除去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米勒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历史交会点的古老国家:样板戏的岁月刚刚过去,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迎面而来。在排演的两个月时间里,他以日记的方式,记录着自己和演员们接触磨合的过程,与曹禺、英若诚、杨宪益等中国文化界名流的交往,以及在戏剧之外所见的陌生人的日常生活场景。米勒以一个外来者和戏剧人的视角,关注一出戏剧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如何经历转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中激起涟漪。与此同时,他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一个国家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是如何影响着人们对道德、集体、理想的理解的。《阿瑟·米勒手记:“推销员”在北京》中记录了米勒对当时的时代精神的体察和认识,对于三十多年后的中国人来说,也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一提的是,资中筠教授是当时对外友协负责接待米勒的人,交谈中得知米勒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便借机把中国的戏剧和文学介绍给他。后来,米勒回国后写的访华观感文章中记述了不少对中国人思想禁锢和闭塞的批评,但有段文字特别提到了与资中筠的对话,他反躬自问:“我们对那个世界又了解多少呢?”
  有好奇心的人,往往喜欢探究事件真相,英国人保罗·法兰奇便是这样的人。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法兰奇阅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时,从一条脚注里发现了“帕梅拉案”。这起案件发生于1937年1月7日的北平城,被害者为英国外交官倭讷的19岁养女帕梅拉,尸体被刀捅得面目全非,遗弃在狐狸塔下。中英警方随即展开调查,但因随后战乱和双方当局的阻挠,案件的侦破不断被搁置,最后不了了之,凶手逍遥法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起案件被人们渐渐淡忘。法兰奇得到线索后,辗转中外,先从伦敦国家档案馆外交官沃纳当年的手稿入手,翻阅了所有案卷,走访案发地点和相关人员,还原了整个案件过程,并揭露了凶手的身份。2012年,他的非虚构纪实文学作品《午夜北平》问世,世人才得以重新认识当年这一惨案。这本书在第二年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赢得了当年度的爱伦·坡奖最佳犯罪实录作品。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文化推出《午夜北平》中译本,其中上册《民国奇案1937》曾于2013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定名为《午夜北平:英国外交官女儿喋血北平的梦魇》,力图揭开帕梅拉案的真相;下册《“恶土”,北平的堕落乐园》则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描绘出使馆区外一处因外国人特权而充斥着各种龌龊丑恶甚至罪恶的堕落乐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