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综合误工同比缩短40.15天,搬迁时效提高18.69%,黄河钻井总公司:

精细管控,钻头跑出“加速度”

齐鲁晚报     2019年06月19日
  6月13日,胜利黄河钻井总公司LED屏幕更换了新内容:胜利油区和国内外部市场累计钻井进尺80万米,实现了时间未过半,任务完成已过半。钻井进尺跑出“加速度”,副经理刘俊海认为,这源自坚持一切工作围着井眼转,持续做细生产组织运行、做实技术支持保障、做强设备综合性能的工作思路,正是生产运行精细化,让月均综合误工时间同比缩短40.15天,搬迁时效提高18.69%。
  本报记者 崔立慧 
通讯员 惠心怡 张强 燕波


生产运行
精确到每个节点

  黄河钻井总公司生产运行科调派室,悬挂着各井的每日运行大表,井队动态、生产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钻前工程进度精确到分钟,“拆、搬、安、钻”工作责任细化到人头,目的就是将制约生产时效因素优化到最佳。
  高效有序的生产组织运行是提高钻井时效的有力保证。今年年初,黄河钻井总公司确定了“环节紧扣、节奏加快、程序不减、标准不降”的目标,在精细节点控制、过程衔接上下功夫,优化钻机拆卸、车辆调派等生产组织运行流程,减少怠工时间。领导班子更是主动“出击”,分区域对采油厂回访,带回甲方的意见和需求,亲自协调井位、调动钻机,把提速提效贯穿于各个环节。
  40539队在一口水平井施工时,在通井电测环节需要使用2寸7的小吊卡,过去,都是租用其他单位的,费用高不说还影响生产;现在,通过井口工具共享平台,第一时间就将工具送达现场,不仅节约费用,关键是保证了连续性生产。
  “每个井队都有一些特殊不常用的井口工具,但都不全。”技术装备中心党总支书记王彬说,今年,黄河钻井总公司搭建了井口工具共享平台,将各基层队闲置的钻井工具、配件、辅助材料等物资统一收回管理,再依据基层队需求循环发放,既能够有效盘活井队闲置资源,杜绝工具积压、变质,也可以缩短等待工具到位的时间。
  为了让井队心无旁骛打进尺、创效益,黄河钻井总公司成立了吊装指挥、辅助搬迁等专业化队伍,加快生产运行节奏。同时,他们将提速提效与劳动竞赛融合,设立井队进尺评比台,配套井队“对抗赛”、班组“争先赛”,使整体搬迁时效提高18.69%。
技术保障
贯穿施工全过程

  钻井打得快,精准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同样是关键。黄河钻井总公司延续了“专家包区、工程师包井”技术管理模式,对重点井实行项目化管理,一井一案,专家负责区域承包和重点井驻井监控,现场工程师负责每口井的技术策划、交底、开钻验收及全过程技术管理。
  “将进尺指标分解到每名工程师身上,依据承包井的钻井质量、故障复杂、钻井速度等指标对其进行绩效考核,井况越复杂,承包费用越高。”技术发展科科长李文明认为,这一举措,将现场工程师间的月绩效工资收入差距拉大到近5倍。
  有奖有罚的绩效考核,让技术服务人员感受到责任和压力。
  盐229-斜3丛式井组6口井,设计平均井深超过4300米,水平位移平均超过1400米,五段制井眼轨迹,不但可钻性差,而且地层压力较高。为打好这个井组,现场工程师董建军、张力接到包井任务后,没等钻机搬迁就开始着手编制技术施工方案,“絮凝辅助离心分离”、“专攻砂砾岩的PDC钻头”、“固液复合高效润滑”等技术措施的落实,确保了盐229-斜3井顺利交井,一举创出了该区块机械钻速最高等三项纪录,并形成了区块钻井施工模式。董建军和张力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特殊奖励。 
  针对胜利工区今年频繁钻遇沥青层,西南、北方等市场地层垮塌、井漏多发等难题,井队一改过去凭经验“领钻头”的做法,由技术部门集中精干力量立项研究,并根据地层和井的特点个性化定制钻头,固化“一趟钻”提速提效措施。
  今年前5个月,胜利油区平均机械钻速同比提高2.57米/小时,北方市场钻机月速提高494米/台月,北方工程部施工的D12-P19井刷新大牛地气田水平段最长记录。
设备性能提高
助力高效生产

  2018年,黄河钻井总公司因设备故障造成井队停工时间月均达13.33天。设备新度系数低、老化严重,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各井队因设备原因造成的月度累计误工同比有了明显下降。
  原来,今年3月,黄河钻井总公司将技术和装备职能整合为技术装备中心,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追溯机制,重点追溯设备带病运转的正职责任、维护保养的大班责任、返厂检修的验收责任等,提升设备本质安全。
  技术装备中心针对各井队设备新旧不一、管理理念和标准差异大的情况,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整修设备脏、松、漏、缺,保证每台设备可以灵活启动。随后,他们又组织除锈喷漆,统一现场管理标准,实施大额配件考核办法,督促井队及时更换。  
  基础工作完成后,他们从“油”入手,开展了“全面检测油水和油水管理回头看”活动,督促井队清洗泥浆泵、绞车、并车箱等大型设备油底壳,严格按照要求更换合格油品,使现场设备得到新鲜的油水“血液”,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性能。 
  如今,上井先看“油”已经成为技术装备中心管理人员的规定动作。中心副主任燕钦广说,一段时间以来,井队设备维修次数大幅下降。
  每口井完井前,该中心要求井队对每台设备进行性能鉴定,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问题,杜绝“带病上岗”现象,在搬迁时有序组织设备更换或进厂维修,大幅降低下口井因设备存在问题进厂修理的几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