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个垃圾,有人监考一样盯着你”

记者实地探访上海垃圾分类,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02日
  ◥6月30日,上海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城上城小区,没有志愿者监督,居民也能自觉规范分类。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让上海领全国之先,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同时,上海的垃圾分类话题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热点背后,困扰中国20年的垃圾分类在上海到底怎么做,又能否成功?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上海街头小巷,实地探访上海垃圾分类的背后。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阿凤

撤桶并点
50多个垃圾桶不见了

  1日一早,上海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汉中小区,65岁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姜根娣提前几分钟,来到小区西北门的智能垃圾厢房旁。她熟练地打开电闸,掏出手机和纸笔,7时30分,陆续有居民开始来倒垃圾,她边和居民打招呼,边给人扫码加积分。
  不需要志愿者再去提醒,每位居民都直接刷卡开厢门,将湿垃圾倒进湿垃圾桶,塑料袋顺手扔进旁边的干垃圾桶,然后就可以等志愿者给绿色卡片扫码积分。一切和往日没有任何不同。
  作为上海首批18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街镇之一,天目西路街道汉中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从去年8月份就开始正式启动。经过11个月的磨合,目前小区在投放端已基本实现规范分类。
  但这种磨合需要过程,尤其是对于近期刚开始启动垃圾分类的小区来说。
  5月20日,距汉中小区1公里外的芷江西路街道城上城小区内,23栋楼下37处共50多个垃圾桶突然“不翼而飞”。这让一大早提着垃圾下楼的周彤有点蒙。“一下楼就碰见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阿姨,跟你说投放点在哪儿。小区里几十位志愿者叔叔阿姨,一边给你指路,一边问你分类了吗,是什么垃圾?”
  周彤赶上的,正是城上城小区垃圾分类并点启动仪式。这天起,小区正式“撤桶并点”,之前每栋楼下都有的垃圾桶被撤除,取而代之的是小区各出入口设置的5个点位。每个点位设置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类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旁边还专门设置了洗手池。
  虽然前期在楼下看到过宣传海报,志愿者也上门发放了绿色账户卡,但这一天来临,仍然让周彤觉得有些不适应。“早起赶地铁上班就像打仗一样,之前两秒钟丢下就走的事情,现在要打开外卖盒,把没吃完的剩饭倒进湿垃圾,再把外卖盒和塑料袋放进干垃圾。麻烦了不说,还有阿姨在旁边像监考一样全程看着你,你能理解那种感受吗?”
一小区1000多户居民
从抵触到适应用了5个月

  “刚开始肯定不习惯,但整体来看,城上城小区的垃圾分类效果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这让我们十分感动。”芷江西路街道城上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季云说。
  她介绍,之前居委会和志愿者队伍准备好10天的大规模巡查,由于撤桶并点的情况超乎预期的有序,最后仅7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垃圾分类的第一步——撤桶并点,整个小区成功由原有的37个点位并成5个点位,并且未产生一起纠纷矛盾。
  而周彤也坦言,经过短暂的不适应后,她很快形成了先在家分好再投放的习惯。“家里备两个垃圾桶,干湿分开,不会到桶前才开始分,几次之后感觉也很简单。后来看到网上大量调侃的段子,我自己也笑得不行,接受度反而更高了,有一种强烈的时代参与感。”
  年轻人靠段子在微博上助推出一波波热点,但生活中,接受度、参与度更高的反而是老年人和孩子。季云透露,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孩子因为学校宣传力度非常大,从一开始就将垃圾分类当做一种荣耀;而老年人原本就是家庭生活的主力军,时间充裕,又有节俭习惯,分类效果反而更好。
  一个多月时间,城上城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已初步养成。记者观察,即使志愿者不在的时间段,绝大部分居民也能够自觉规范分类。起步越早适应期越长,这种适应过程,在汉中小区用了更长时间。
  2018年8月,汉中小区就开始撤桶并点,启动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小区门口崭新的智能垃圾厢房,由法国景观设计师操刀设计,比普通垃圾厢房外观更美观、设计更实用、分类更精细、功能更智能。在传统四分法基础上,还对可回收物进一步细分,设置了玻璃、塑料铝罐、纸张、纺织品等类别。
  但彼时,垃圾分类的声势远未像如今这样高涨,居民的抵抗情绪也相当严重。“智能垃圾箱需要刷卡开门,刚开始,很多人根本不刷卡,也不分类,混装垃圾直接扔在垃圾箱外,堆得跟小山一样。还有人当面说志愿者管得宽,多管闲事。”小区志愿者队长吴信广说。1069户居民,从最初的抵抗到基本规范分类,汉中小区用了4到5个月。
商业街撤掉垃圾桶
改为定时定点收集

  商业街的垃圾分类也同步展开。
  6月30日16时30分,上海普陀区黄陵路上,55岁的收集员张明光驾驶着一辆小型“定时定点分类收集专用车”缓缓前行。车上放置的小喇叭在播放音乐,以提醒道路两侧商户,可以扔垃圾了。
  黄陵路是一条比较典型的小型商业街,580余米的路上分布着60余家商户,集百货、炒货、蔬菜、水产品等多种经营业态于一体,周边居民区密集。6月初,黄陵路正式撤除大型垃圾桶,60余家商户也随之告别了垃圾随时扔、混合扔的时代。
  代替大型垃圾桶的,就是张明光的定时定点收集车。他是这条街上的新面孔,也是街上的“新职业”。此前,这条街上只有一名普通环卫工,主要负责清扫路面,而做了十多年环卫工的张明光,之前也在上海其他路段负责扫路。
  6月初上岗后,黄陵路60余家商户的垃圾全部由他一人专门负责收集。收集车上载着四色垃圾桶,一天收集4次,分别是8点-9点、11点-12点、13点-14点、16点-17点。“蔬菜水果类商铺是垃圾量最大的,有时一家店就能装满一车,一个时间段内我要在街道和回收站之间跑很多趟。”
  张明光坦言,上岗初期商户确实有抵触情绪,也有人不分类直接全扔给他,但20多天过去,情况已大为改善,目前商户基本都已做到先分类再投放。记者随机在街上采访了6位商户,其中5位表示已能够适应,并对垃圾分类行动表示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