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背后的上海决心

垃圾分类山东能向上海学什么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02日
  ◤上海市静安区永兴小马路,干垃圾专用收集车将干垃圾清运走,湿垃圾则等另一种收集车来清运。
  ▼上海市普陀区黄陵路,张明光驾驶分类收集车缓缓前行。这条有60余家商铺的商业街已撤除垃圾桶,他一天要收集4趟。
  “垃圾分类,从小抓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清晨阿姨见面问一句‘你是什么垃圾’?”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网友们的段子随之也成了网络热点。而种种段子背后,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体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诚意,除了具体的垃圾分类操作规范,这也是山东最值得向上海学习借鉴的地方。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阿凤

混装混运最高罚5万
市民可随时举报

  在探访中,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新规规定运输企业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末端处置企业未分类处置,最高可罚50万元。
  不仅如此,在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主办的“垃圾去哪儿”微信公众号上,任何一位市民,都可以对物业分类驳运混装和环卫企业分类混装进行举报。这意味着,新规在法律责任的划分上,最大矛头没有指向个人,而是指向了自身的环卫系统和末端处置企业。
  而熟悉济南过往垃圾分类试点历程的人都知道,从2000年最初尝试到现在,19年过去,济南垃圾分类仍是“一盘乱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即使居民在源头进行了干湿分类,垃圾车来了还是一股脑儿混装拉走,严重挫伤了市民积极性。
  事实上,不只济南,6月28日,住建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住建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表示,目前,46个重点城市中,大部分城市还只能做到在投放环节配备分类收集的设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节的设施配备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混”的问题还没有明显解决。
  这次,为何上海敢于如此高调向“混装混运”亮剑?其自身在硬件设施上的建设或许是信心来源。同样是6月28日,上海市召开垃圾分类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融透露,目前上海全市已改造1.3万个分类投放点,完成率75%,分类收运体系也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干垃圾焚烧能力已达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5050吨/日。
分类效果实时公开
才能增强认可度

  “分类没有那么容易,每个垃圾都有它的脾气。”垃圾分类,最大难点到底在哪儿?难在源头的分类投放和居民素质吗?连日来,记者走访上海静安区、长宁区、普陀区多个居民小区,发现无论是已实行垃圾分类一年以上的小区,还是近期刚开始推行的小区,对当地居委会和志愿者来说,居民在分类投放上的表现大多超出最初预期。
  当然,部分市民不支持、不看好的声音依然存在。记者探访发现,不看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分类无用论”和“折腾论”。
  7月1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宋国君表示,当前环境下,市民有这种疑虑再正常不过。而这种疑虑,反映出政府部门做好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我仔细研读过《条例》,其中有多条涉及统计、考核和信息公开等,但说得不够细致,对生活垃圾管理各环节统计指标和信息公开强调不够。实际上,说明白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有对生活垃圾的各个参与方实施精细统计,信息实时公开,同时向市民开放参观、鼓励监督,将垃圾分类的效果告诉市民,才能增强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宋国君说。
居民素质不是问题
习惯养成就能做到

  除了“分类无用论”的疑虑,记者走访发现,还有人认为居民素质不高影响垃圾分类成功。在网友的段子里,“拎得清”有了新解,指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
  对此,宋国君表示,“居民素质不是问题,习惯养成就行。”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垃圾分类的主管部门为市绿化市容部门,负责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而城管部门仅负责查处和监督。这和济南目前几乎全依靠城管部门有明显区别。
  “理论上,监管者和执行者一定要分开,不能既执行又监管。国内多数城市将监管和执行都放在城管部门,它既负责垃圾的清运,又负责填埋焚烧,还负责委托公司等等,分工不明、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我认为这点是最紧迫的改革。”宋国君说。
为垃圾分类立法
上海更科学更专业

  宋国君表示,垃圾分类能否成功,更多的挑战在决心。“垃圾分类不是多么难的事儿,分类试点在全国试点19年没做好,我认为就是决心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政策分析与评估、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人员,在他看来,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垃圾管理政策相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是2017年住建部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中最先进、最科学,也最认真的地方法规。
  “其他城市发布的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地方法规,都没有达到上海这样认真、专业。生活垃圾链条很多,管理方法很多,并且应该是成系统的。只有上海的《条例》做到了科学化、系统化,这一点的进步是巨大的。”
  “上海作为国内超一线城市,不存在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唯一的问题只剩决心。而上海已通过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规《条例》表达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诚意,就一定会成功,不可能不成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