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叔阳:面对癌症,文学生命依然充实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21日
  苏叔阳。
  “我左胸背两条刀疤,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他们把两条母亲河的倩影留在我身上,所以我的生命很充实。”7月16日晚,跟癌症斗争了二十多年,期间留下300万字作品的剧作家、作家苏叔阳永远放下了他挚爱的笔。
  苏叔阳生于1938年,学生时代便喜欢写作。1956年,苏叔阳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学习,成为人大党史系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之后,苏叔阳留校任教,给历史学家何干之做助教。此后,他又辗转多所高校,做了十多年的政治理论教师。
  在高校工作那段时间,苏叔阳写了很多诗歌、话剧、散文,在文坛崭露头角。他最擅长写北京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笔触里有浓烈的北京风俗画色彩,被称为“京味小说八大家”之一。
  真正让苏叔阳名声大噪的,是1978年话剧《丹心谱》的公演。当时,他以高校里冠心病新药研制作为背景,书写知识分子与“四人帮”斗争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至今,仍有许多老人记得当年《丹心谱》公演时的盛况。北京人艺派出了众多“老戏骨”倾情排演,人们潮水般涌进剧场,看到动容处,有的观众甚至哭昏过去。《丹心谱》被称为“新时期文艺复兴的第一炮”,剧中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社会正义和科学良心,所表现出的严谨态度与献身精神,令这部话剧获得了超越历史的生命力,也彻底改变了苏叔阳的人生轨迹。
  不久,苏叔阳结束了18年的教师生涯,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在新的人生舞台上,苏叔阳大展拳脚,以至于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掀起了“苏叔阳热”。那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佳作频出。《丹心谱》之后,他的《左邻右舍》又收获成功,荣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在电影编剧方面,《夕照街》《春雨潇潇》《国歌》等作品,在当时都引起不小的轰动。
  提起苏叔阳创作的电影,影响最广的要数香港电影《新龙门客栈》了。不过,苏叔阳自己对这部电影并不太满意。根据他的回忆,当时著名导演徐克通过多方关系找到他,请他写这样一个剧本,他很快就拿出了稿子。但是,剧本拿到徐克手里后,店主变成了女性角色,很多情节也都变了,唯一保留的就是后面那一把火烧了客栈和两层楼上的打斗。
  最让苏叔阳遗憾的,是改编后的电影成了视觉片,而不是他要表达的历史悲剧片,这让他心里很委屈。其实,剧本二次创作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很正常,对这件事念念不忘,显示出苏叔阳对艺术的执着。
  苏叔阳是个性格直率的人,尤其是涉及艺术话题时他总是有啥说啥,从来不会“和稀泥”。他曾在公开场合批评说,中国电影呈现出愈发世俗化的倾向。“过去的艺术很神圣、有仪式感,是把自己当作艺术品,就像是一只牛一只羊,奉献给艺术之神。而现在没有这种崇高。”
  他甚至直言,电影界一天比一天轻视编剧。“有人认为编剧就是给导演打本子的,让怎么改就怎么改。我们那一代的编剧大部分都是从作家队伍转到影视编剧的。剧本如果有什么改动,导演会跟我们商量,他会体现原作的精神。现在我渐渐地发现,编剧似乎成为一个多余的职业。”
  苏叔阳曾说:“创作的路是我自己选定的,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燃烧,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要在这路上挣扎。”这种倔强的性格,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理想的风筝》是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作者正是苏叔阳。文中,苏叔阳回忆了左腿残疾的刘老师在校园里放风筝的往事,表达了对刘老师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敬佩之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苏叔阳的经历和文中的刘老师很像。1993年,正值壮年的苏叔阳被查出胃癌,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在家人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跟病魔做起抗争,配合医生切除了一部分胃。
  那是一段痛苦的岁月,他曾这样写道:“我承认,在大病一场后,我的思想沾染了宗教气。但不是那种遁世出世的思想,而是踏实干点事的劲头儿;是不为虚名所累所蔽,真的认识一下自己,干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想法。”
  苏叔阳决定把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时间留给自己,于是他拖着病体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然而,2001年,生命又一次迎来挑战。这次面对的是肺癌,有了此前的经历,他已经淡定多了。2001年10月,苏叔阳的左肺上叶被切除。对这次手术,他曾说:“我左胸背两条刀疤,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他们把两条母亲河的倩影留在我身上,所以我的生命很充实。”
  在与病魔搏斗的二十多年里,苏叔阳笔耕不辍,先后完成了300多万字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历史文化散文《中国读本》。该书出版于2007年,被译成英、德、俄等15种文字,在全球畅销1500万册。
  这是一部面向青少年,仅用十几万字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读物。所谓“大道至简”,撰写通俗历史读物,表面上行文清浅,背后却需要繁杂的资料整理和文献积累,既要有史家的渊博和冷静,又要有文学家的畅达和敏锐。
  令人动容的是,《中国读本》的初稿是在一叠厚厚的病历背面写就的。由此兴起的“读本体”,为后来的许多读本类书籍所效仿。
  2017年,在家中的客厅,79岁的苏叔阳和一群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聊起天。时值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年轻的学子去拜访老学长。面对青年学子,苏叔阳用一句诗勉励他们:“首先要好好地为着死,才能好好地为着生。”这是周恩来19岁在日本留学时作的一首诗。
  “活着为了什么?是要好好地为着你的理想。周总理讲的这个意思,我到四五十岁才明白。”苏叔阳淡然地说。这句话,大概是他人生最好的注脚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