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日本人在想啥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30日
  □许志杰

  或许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公共场合这个词的理解相差很大,因而我们的公共场合往往十分热闹。大家的兴奋点似乎在此达到峰值,话语分贝高,肢体语言表达充分,还出现了特有的广场舞,幸福的人们在这里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日本人正好与之相反,越是公共场合,越是人多的地方,就越发寂静,甚至静得让人十分不适应。东京有很多大型商业综合体和街区,人满为患,却难闻人声鼎沸,只听见人们匆匆赶路的脚步声,毫无其他杂音。站在马路边,看疾驶而去的汽车,如果能听到汽车的喇叭声,那也算是一种“运气”。不是遇到最紧急的情况,司机是绝不会轻易按喇叭的,假如按了喇叭又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会被其他司机和路人所不齿。
  在日本的火车上,不论是乘客较少的新干线高速列车,还是站站都停的普通慢车,既听不到热情洋溢的问候,也听不到高谈阔论,当然也没有出现因霸座而引起的争论。甚至,在火车上居然几乎没有人打电话。曾经在一趟普通慢车上看见一个打电话的乘客,这是我看见的唯一一个在火车上打电话的人。只见他拿着手机快速跑到车厢的连接处,乘客相对少的车厢角落,先是蹲下在座椅的后边,悄无声息地说了一句,后来干脆趴到了座椅的下面,匆匆说了几句,便快速挂了电话。见我似乎是在关注他打电话的事,走到我跟前时,他一个劲儿地点头哈腰,满脸的歉意。后来我发现,日本的很多公共交通工具,如火车、地铁、公交车、长途巴士、轮船,在显眼处都张贴着禁止打电话的标识。这点与我们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以我们的高铁为例,打电话的声音可谓此起彼伏,拉业务的、凑饭局的、谈情说爱的。即使没有打电话的,也一定会有人在用手机看电视剧或跟着手机学歌曲,当然最多的是打游戏的狂欢者。与日本人相比,我们显得万分忙碌,精神头十足。
  那么,静默的日本人此时此刻在想啥呢?他们不打电话,不打游戏,不吃零食,不交头接耳,不在车厢里走来走去,就只有睡觉和看书了。是的,乘坐火车的日本人,最喜欢的事是闭目养神。日本人平时的工作节奏非常快,他们做事不好拖泥带水,习惯于把该干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日本的慢速火车主要是为上班族和学生提供的便捷交通工具,乘客多,车内拥挤,大家都是坐不了几站就下车了。新干线高速火车和长途列车多是供出差和长途旅行的人乘坐,经常看到一些公务人员提着包乘坐新干线火车,他们上车后在自己的座位坐定,然后就是休息,也有拿出文件和书阅读的。
  美国人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说:“如果日本人喜欢并相信他们那些详尽而明确的行动‘准则’,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只要人们遵守这些准则,它就能保证他们的安全。这些‘准则’允许对非法侵犯行为进行抗议,并且也可以用来维护个人的切身利益。它要求相互之间履行义务。”这位美国人还说,日本人更习惯于举止细节及其所处地位都有明确规定,只要他们安守本分不越轨,只要他们停留在已知的领域,履行自己的义务,他们就可以信赖自己的世界。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话理解起来有些费劲,通俗的解释是,只要有被公众广泛认可的相关约定,就会按照这个约定去履行个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如不让在火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上打电话,那就不打,依此类推。所以,在日本我们经常会看见禁止入内的区域,拉一根红线就妥了。
  从这个角度讲,静默的日本人其实也没在想什么,他们只是止步于那根细细的红线前。其实生活中会有很多条这样的红线,那其实是非常脆弱的红线,以我们的话说就是挡君子不挡小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多少人在这条红线面前表现出花样繁多的灵活性,有的用手掀一下红线,腰一弯,过去了;有的人腿一抬,也过去了;有的干脆把红线扯断,大摇大摆,扬长而去。有人说日本人之所以遵守规矩,与他们的“世间”观有很大关系,还举了一些例子,诸如谁家的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代过绝食闭门不出,也没有人去探望,最后惨死在家里。还有,在旅行和公干时,有两个人来晚了,耽误了大家正常的时间,他们挨个给车上的同行者和司机鞠躬道歉。这也是一种很要命的惩罚。对于日本人来说,在自己所处的圈子里受到尊重,这便是最好的报偿。
  日本人所谓的“世间”,我理解就是一个圈子。“世间”观就是圈子文化、圈子的规矩。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老家,一个村就是一个圈子,一个大队、小队也是一个圈子。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规矩,谁都不可违背,犯者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例子也有很多,如谁家出了一个偷拿生产队或别人家东西的孩子,一旦传出去,这家人的声誉就会受损。更有甚者,远推几代哪家出了件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事,口口相传,都能影响下一代人娶媳妇找婆家。这些简单的连乡规民约都谈不上的圈子文化,的确能够起到约束人的行为方式的作用。一个村就是一个小世界,十里八村就是一个相对大的世界。所以,很多冒犯了圈子文化和规矩的人,为了摆脱困局,只能低头认错,夹着尾巴做人。更有甚者,不得不携家带口投奔远方的亲朋好友,以洗去身上或整个家庭的污点。
  毫无疑问,中日两国的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经过历史与社会的推进,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民族特质,不能轻易给两种不同的文化表象贴标签,哪个好,哪个不好,但一定要做到互相尊重、入乡随俗。从日本回来的很多年轻人说,受不了那里压抑的生活环境和看上去彬彬有礼的生活状态,太累。其实,这只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面,他们的另一面就在眼前。你去任何一家居酒屋看看,日本人在那里就放开了,压抑会在居酒屋得到完全释放。你会说,原来日本人也是相当疯狂的,只是他们把自己的性格隐藏了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