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喷涌过丈,你说可能不可能?

齐鲁晚报     2019年09月02日

  □魏敬群
  
  趵突泉的喷涌高度,历代记述不一,从二三寸到二三尺,再到数尺,直到二三丈,相差甚远。宋代曾巩《齐州二堂记》曰:“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金代文士元好问《济南行记》说:“爆流泉在城之西南。泉,泺水源也……往时漫流,才没胫,故泉上涌高三尺许;今漫流为草木所壅,深及寻丈,故泉出水面才二三寸而已。”明代朱善《观趵突泉记》云:“是时天气严寒,水脉细微,而斯泉涌出,犹高二尺许。则春夏之交,其高数尺,曾氏(指曾巩)之言信不诬也。”明代王麟《建观澜亭记》称:“济南历城之西,有泉涌出,几数尺,名曰趵突。”明末王思任《游历下诸胜记》曰:“观所谓趵突者,昔时剑标数尺,而今仅为抽节之蒲。”清代顺治间山东学政施润章《趵突泉来鹤桥记》说:“济南多名泉,而趵突泉最显……三穴觱沸,高数尺。”清代道光间举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城南趵突泉最奇,平地喷涌直上,并列者三,各高四五尺,轰然雷震。”清代光绪间文人刘鹗《老残游记》称:“池子中间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民国二十五年(1936)倪锡英《济南》一书中写道:“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像喷水泉一般,老是那么翻滚,只听得‘勃勃’的声音,一股股的水,从水底里直向上冒,冒,冒,冒得比水面高出二三尺,雪白得好像一座透明的玻璃柱,又好像那池底里在架着热火烧,把池水烧开了似的翻滚。”从以上记述看出,趵突泉的高度以尺计者为多。而以丈计者也不乏其例,请看下面——
  清代顺治、康熙间山东名士王士禛《池北偶谈·趵突泉异》写道:“济南趵突泉,池中涌起三尺许,余则方塘漫流,清鉴毛发。康熙庚戌(1670)藩、臬置酒,邀提督杨宫保捷。忽大雷雨,龙首入户。泉涌起丈余,水大上。诸公急呼救,水顷刻及马腹,踣坠而死者数人。”济南当代学者严薇青在《趵突泉“三股水”和“御碑亭”》一文中认为:“‘大雷雨’天气,‘泉涌起丈余’,‘水顷刻及马腹’,这完全是可能的。”
  清代怀应聘《游趵突泉记》曰:“甲子岁,余适齐鲁间,大中丞徐暾庵招余饮,即偕游趵突泉。泉有三穴,中间相去不数十步,其水自三穴中涌出,各高二三丈,怒起跃突,如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抑水亦有不平于中而怒气迸发,排空直上,势不可遏。”怀应聘为康熙诸生,康熙年号自1662年至1722年,其间的甲子年为1684年,怀应聘游历趵突泉就在这一年,即康熙二十三年。这里说是三股水“各高二三丈”,从其后“三柱鼎立”“排空直上”的描述看,这“丈”似不是“尺”的笔误。不少当代出版物如《济南诗文选》《济南名泉说略》《小清河诗文选注》《趵突流长》《济南历代游记选》等,都将收入的怀氏《游趵突泉记》中的“各高二三丈”改为“各高二三尺”,此举显然不妥。你可以不相信,但不能擅改古人的记述。
  无独有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清代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第三次来到济南。十二日早晨,王闿运携童妪去看趵突泉。他们一行坐小车,“出泺源门,至井巷,步入方池,水半黄碧,涌流殊不能高。记四十年前水高数丈如瀑,今全不似颖,未知前误看耶?抑今昔顿殊至此耶?废然而返。”(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四十年前,也就是咸丰九年(1859),王闿运第一次到济南,这时的趵突泉是“数丈如瀑”。
  清代乾隆间济南文士任弘远所著《趵突泉志》载:“雍正庚戌(1730)夏六月二十八日,大雨连旬,水忽自南山而下,流入泉中,泉水忽溢丈余,池亭皆坏,漂没左右民居甚多……乾隆甲子(1744)三月下旬,泉忽作声如雷,将池中水尽吸泉眼内,瞬息复自泉中飞腾而出,高丈余。乡人皆云泉啸。又言,康熙四十二年(1703)亦与此同。”虽说泉啸和前面说到的泉异都属特殊情况,但水喷丈余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泉水而言,究竟能喷多高?王培荀亦给出了答案:“滇中广南府,地名响水塘,有泉上喷,高十余丈,白雨洒空,三里外声若雷霆,近里许对面语不相闻。”
  趵突泉喷涌过丈,你说可能不可能?
  我的看法是:不要轻易否定。当然,泉涌过丈可能只是短时存在,看到的人很少,留下来的记录更是少之又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