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尚德琴音绕梁

齐鲁晚报     2019年12月05日

——古琴与国学传承
  实习记者 董彦均
  不知何时起,在文登区西壕街的小胡同里,经常会传出悠扬婉转的琴声,这声音来自于一家古琴班。与如今普通的艺术培训班不同,这个小胡同里的古琴班创建者——弘文先生,教古琴不图名利,只为将国学传承下去,将古琴艺术发扬光大。
  古琴的渊源

  弘文老师说,古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伏羲所创。至先秦时期,古琴便已成为了祭祀与朝会的雅乐,并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受士人追捧,对后世的诗词韵律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国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但是,近代受西洋乐器以及西学东渐的打击,古琴遭到冷遇,直到2006年古琴被申遗,人们才重新想起这门艺术。

古琴与国学

  国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古琴作为传统音乐是国学的一部分,并且与国学中的许多思想学术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琴的构造暗合道家天机数理。弘文老师举例:古琴的琴长一般3尺6寸5分,象征着一年365天;琴面上排列七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曜;上圆下方的外观代表“天圆地方”;古琴的三种音,泛音为天音,空弦音为地音,按弦音为人音,对应着“天地人”;这些都是《易经》里提到的观念。
  古人弹琴时必在沐浴、更衣、洗手、焚香后,净心而弹;而这些规矩是受到了儒家提倡的儒雅、端方、包容等修养的影响。反之,古琴通过它独有的包容内敛的韵律抒发着很多儒士的情感,并有《关山月》、《秋风词》等带着儒家情怀的作品流传。
  弘文与古琴

  从弘文老师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对古琴的推崇和喜爱,正是这份对“琴”的推崇,让他坚持要将古琴推广给更多人,坚持把古琴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弘文老师自幼随父亲学琴、斫琴,在缺少娱乐的年代,古琴是一种很好的陶冶情感的方式。那时候买不到琴,他需要自己制作,这一制作过程就是“斫琴”。斫琴时要用一种被叫做大漆的涂料,它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漆膜坚硬、耐潮、耐油,然而不少人对它过敏,弘文老师也是过敏大军中的一员。他的胳膊上全是过敏起得漆疮,但他本人毫不介意,过敏并不能阻止他对古琴的喜爱。
  如今,弘文老师已经改编了包括《枉凝眉》在内的多首古琴曲,一曲《枉凝眉》,弘文老师弹奏出了悠扬凄婉的曲调,琴声里,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悲伤。

古琴的传承

  弘文老师希望古琴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他到文登来办班推广古琴已有四年时间了,期间他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古琴传承人。
  他说,古琴作为一种国学,它的包容和内敛的蕴涵正是现在人们所需要的。“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有些浮躁。通过古琴的熏陶,可以找回那份失去的心平气静。古琴是我们自古就有的,经过几千年的磨合,它更加符合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更能代表国人的精神风貌。”弘文老师说。
  传承古琴不仅仅是为了将这门技艺传下去,更是适应当下社会环境需要的体现。
弘文老师说:“古琴其实可以治病。”据历史记载,宋朝大文豪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就是通过弹奏古琴治好的;白居易晚年得风疾,而古琴就是他的心灵安慰。而人们只知古琴可以修身养性,却不知为何?真正的原因在于它的特殊之处——物理属性,古琴弹奏是产生的振动频率,和我们人体的需求是相一致的,或者说是相接近的,所以说产生了乐器本身修身养性的功能,但是修身养性不是指安安静静,而是使人的人格得到提升。弘文老师在致力于传承古琴文化的同时,也正在潜心研究它修身养性的功能,希望通过古琴,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身心的调节,增强文化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