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要为“教好学生”下功夫

齐鲁晚报     2020年03月16日
  民办学校只要牢牢把握“因材施教”“小班化”“走班制”三要素且有机结合,就一定能在与公立学校的竞争中存活下去。
  □金新

  近日,上海、浙江、江苏三地教育部门公布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同时,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招生。
  民办学校如何才能在不选生源的情况下办出特色而仍然享有良好口碑的问题,是这一次招生改革的焦点问题。
  从“选好学生”到“教好学生”,要跨越的是一条常规教育难以跨越的理念鸿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没有平庸的学生,只有平庸的老师。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智能之间的不同排列显示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与数理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于是乎,“差生”的概念便这样错误地产生了。20世纪80年代,哈佛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逻辑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于是乎,“差异生”的概念便这样正确地产生了。
  “差生”与“差异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贬义,后者中性。一个看不到学生间差异的教师肯定是庸师,“公”“民”同时电脑摇号招生,而民办学校失去“优质生源”的背景下,第一要务是清除那些只会打题海战术的庸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那么第二要务呢?
  传统私塾教育有两大优点:因材施教与小班化。
  就“因材施教”而言,必须超越常规主科与副科的概念,而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八种主要智能”接轨;就“小班化”而言,必须从形式走向内容而远离数字游戏,在课堂教学环节与班集体建设方面作科学配套。
  在吸取传统私塾教育两个优点的基础上,还务必实行“走班制”。
  所谓“走班制”指的是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或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自由流动上课。“走班制”在国内源自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系高考变化导致高中教学方式变化的衍生物,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对于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其实,“走班制”在发达国家早已有之。美国首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几乎所有公立、私立、特许中学的8至12年级都采用:“教师和教室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班级;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试难度不同;学生获得的学分也不一样。”
  窃以为,民办学校只要牢牢把握“因材施教”“小班化”“走班制”三要素且有机结合,就一定能在与公立学校的竞争中存活下去。毕竟,真正的特长生不应是学校通过优先招生而“抢”来的,而应该是学校经过对学生的“八种主要智能”的分类开发而有的放矢地自己培养出来的。
  “公”“民”同招,民办学校如何应对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智慧,估计靠“掐尖”过好日子而又固步自封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