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殉难的山东守土将士

齐鲁晚报     2020年07月16日
  时人所绘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的情景。
  王国成
  林永升
  刘步蟾
  沈寿昌
  □许志杰 
 
  毫无疑问,发生在黄渤海海域以及威海卫的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核心之役,除却大清王朝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北洋水师沉入海底,更有大批陆海军精英人才牺牲在此次海战中,损失惨重。如丁汝昌、刘步蟾、孙景仁、杨用霖、林维藩、池兆瑸、邓世昌、陈金揆、郑文恒、叶祖珪、汤文经、林永升、陈荣、陈京莹、邱宝仁、徐希颜、陈景祺、方伯谦、沈寿昌、柯建章、黄成勋、黄建勋、翁守瑜、林履中、郑文超、黄祖莲、陈国昌。这些人中除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等因后来的电影作品而广为人知,其他人等恐已为世人所遗忘。
  在捍卫民族之独立与尊严的战争中,他们英勇献身,实为民族之英雄。这些人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多为福建籍人士,其中又以闽县居多,广东、天津、江苏籍人士次之。这与当时福建船政学堂设立较早有关,他们先是入学船政学堂,之后被清朝政府派往欧洲各国学习船舰技术与语言。二是殉难之时都为舰上各个关键技术部位的掌管者,技术、语言、经验都极其过硬,他们的牺牲不仅葬送了当时大清王朝海陆军的现代化人才,也使之后军队重建陷入人才荒漠,困难重重。三是因了甲午战争之惨败,这些殉难将士身后都未得应有的褒奖,如他们的血肉之躯沉入大海,令人唏嘘。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都是清王朝内部纷争、勾心斗角,为各自利益集团不惜葬送民族大义的牺牲品。
  在战争中也有很多山东籍或为守卫山东疆土奋勇抗敌的海陆军将士,他们有的于战场阵亡,有的则在战后得不到善待而被迫流浪,客死他乡。在此予以敬示,向他们鞠躬致意。
  王国成——文登县人,1867年出生,从家乡投身北洋水师当练勇,后上济远舰当水手。1894年7月22日,接李鸿章命令,济远舰护送爱仁、飞鲸两艘运兵船到牙山,返航途中遭日军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围攻,大副、二副阵亡。吉野舰是日军舰中速度最快的,时速达二十二点五海里,济远舰的时速只有十五海里。眼见就要被追上,王国成冒着生命危险,跳上甲板架起尾炮,连打四炮,三炮击中吉野舰,敌舰顿时火起,不敢冒进,济远舰安全返航威海卫。战后,提督丁汝昌嘉奖击伤吉野舰有功人员,向李鸿章报告:“查却敌保船,全恃此炮手李仕茂、王国成为功魁,余帮放送药弹之人亦称奋勇,昌已传令为首李、王赏一千两,余众共一千两,告谕全军,以为鼓励。“英勇善战的王国成没有在甲午战争中战死,战后返回家乡,却因生计无法维持,越海旅顺谋生无着,1900年死于旅顺。
  陈万清——滕县人,光绪十三年,威海设防,陈万清带巩军左营驻海埠东夼,甲午战争爆发后带军守卫杨枫岭炮台。1895年1月30日上午,日军攻占摩天岭炮台后,集中炮火猛攻杨枫岭炮台,利用炮火的掩护对杨枫岭炮台发起攻势。陈万清沉着指挥全体士兵坚守阵地,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给日军以重创。在战斗到了最为惨烈的关键时刻,跟随陈万清身边多年的亲侄子劝叔叔撤退。陈万清怒不可遏,拔出佩刀将侄子砍死。战至深夜,陈万清所率左营死伤过半,弹药库被日军击中爆炸,不得已之下,陈万清率残部撤离杨枫岭炮台。与其他各营残兵会合,兵员增至800人,陈万清带军开始突围,企图冲过日军封锁线,但是都没有成功,只得由陈万清亲自率十几人掩护大部队撤退。恰在此时,丁汝昌在靖远舰发令靠近海岸予以救援,炮击日军,迫使其后撤至宋家洼,陈万清及其营兵获救,成为守卫陆地逃亡成功的少数人之一。甲午战后,陈万清离军经商,不知所终。
  张文宣——清同治十年武进士,威海设防后率军正、副两营驻扎刘公岛。在岛上修筑了黄岛、东泓、旗顶迎门洞、南岛等五座炮台,在麻井字修筑地阱炮一座,率军加练新式陆操,以练代防,使刘公岛成为牢固的海防重镇。甲午战起,日军多次骚扰刘公岛,均被炮击打退。1895年1月30日至2月2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以及南北两座炮台,刘公岛孤悬海中。张文宣誓同队勇先用力,后用命,先后八次击败日军海陆夹击,配合北洋海军炮击日军,使日军试图登岛的进攻屡屡受挫。由于战局所致,北洋舰队内部主降派占了上风,提督丁汝昌自杀。张文宣眼见败局已无可挽回,决定以死殉国,临死前,致李鸿章遗书:“此次战事有守一月而不支者,有守数月而不支者,有守半年不支而至死不屈者,相座当付泰西各国观战伍员评其得失勇怯,不能以成败论。”尔后自杀。
  孙万龄——1895年1月5日,孙万龄奉山东巡抚李秉衡之命,自龙门港驻扎宁海以东的酒馆,扼守威海西路,伺机声援荣成、威海一带,并新招募兵勇700多人,等待战机。1月20日,日本陆军第二军在龙须岛登陆,当天占领荣成县城,并进击威海卫。李秉衡接报即令孙万龄驰援荣成迎敌,21日孙万龄率军东进十余里地,遇自荣成败退的副将,两军合二为一,于第二天在白马河西岸构筑工事,准备在此阻击日军。25日晚,日军先头部队三千多人进入孙万龄所部阵地,孙下令迎击。但是,日军装备明显高过清军,日军用行军电灯照亮孙万龄所率部队,如同白昼,使之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所持军械、兵勇数量、指挥官处在位置,日军看得一清二楚。相较之下,日军躲在暗处,孙万龄对敌军动向毫不知情,靠耳朵听到的行军声判断方位,向东打一阵炮,向西打一阵枪,然后再向着南北方向乱打一阵,不多时炮弹即消耗得差不多了。孙万龄摸黑苦战,坚守阵地,打死日军军官一名,击毙士兵近百。此时,守军副官阎得胜不服从孙万龄指挥,竟带领自己的部下消失在夜色中,不战而退,致使孙万龄陷入孤军奋战中。但是骁勇善战的孙万龄依旧坚持人在阵地在,浴血抗敌,并先后收编被打散的各路友军,继续以游击战术与日军周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终在2、3月收复宁海、文登、荣成。成为甲午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孙万龄还奉旨将逃兵阎得胜抓获,军前正法。孙万龄虽有成功收复荣成等三城之赫赫战绩,甲午战败,其去向不明,生卒年月也成为历史之谜。
  根据日本有关机构的统计,甲午战争日本军队死了13488人,另有7000多名军夫死亡,共计两万多。清朝政府则派出98万之巨的陆海军参战,战死三万余人,若加上病死者的数目,总人数会更多,其中并不包括被日军屠杀的无辜百姓。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克旅顺口,在城中持续了四天的烧杀抢掠奸,两万多城中居民被虐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口惨案”,被世界舆论斥责为:“日本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是长者野蛮筋骨的怪兽。”
  在山东威海卫,很多村庄也遭到日军报复式屠杀,死者无以计数。甲午惨败,百姓遭殃,各个利益集团因为保存实力,占山为王,并未使出全部力量与日军搏战。当时清朝政府治下的海军共有军舰82艘,鱼雷艇25艘,共8.5万吨。日海军军舰28艘,鱼雷艇24艘,计5.9万吨。但是日海军多为新式舰艇,清军则以旧式舰艇居多,且清朝海军划分为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和广东海军,分别交由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指挥,未能形成有力有效的统一指挥机制。1885年,清政府为了统管海军各部,在北京设立了海军衙门,但其统一的进程却迟迟未能展开。结果导致甲午海战参战部队,仅有李鸿章指挥的北洋海军以及广东海军的三艘军舰,数量和质量完全逊于日军,清军溃败已成定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