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针法”——路铭牌挂上“身份证” 机器人给暗渠管道做“体检”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5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当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缺失或损坏后,发现的问题一般通过12345服务热线等途径处理解决。为给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多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的途径,方便市民对设施问题快速投诉,设施案件快速处置,有效解决设施问题难发现的问题,李沧区利用二维码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互联网+设施”智慧管理模式,开发了养护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道路路铭牌增设一个二维码,扫码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根据提示选择维修地址、维修分类、维修类型、故障类型及病害照片后发送至信息系统即可进行网上报修。8月11日,市政设施报修管理平台接到了市民对于九水路和黑龙江路路口人行道破损的投诉件,该平台的调度员受理后,将问题分派给公司维修人员,李沧区市政公司维修人员接受派工后,立即组织对该处人行道破损问题进行维修,历时半小时完成了该维修任务,结束后平台将维修结果及时反馈给了报修人。通过此系统平台,极大地缩短了工作流程,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同时市民可以了解公司派工、施工过程,完成维修等全部信息,为全民参与市政管理提供一个平台,实现人人参与,齐抓共管。此外市民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中“市政公告”,实现宣传功能,推送正能量。二维码报修平台操作流程非常简单、方便,通过为路名牌“上户口,亮身份”,实现“三快”,即报修地点迅速定位、市民投诉快速传达,设施案件快速处置。李沧区结合网格化管理,定期对管理端中市政设施维修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及时了解市政设施运行状态,掌握市政设施的管理状况,提高市政设施的养护及时率,实现“互联网设施管理”的城市精细化智慧管理模式,同时有效拉近了与群众间的距离,促进全民参与城市管理。今年,此系统平台共接到报修问题97件,处置率100%。
  不仅如此,为了及时有效检测排水管网,李沧区市政公司采用管道检测机器人下井排查管道,这种新“武器”不但工作效率高,而且有效保护了市政人员的安全。这个用于井下管道检测的机器人身形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30厘米,支撑它在管道中行走的是四个轮胎,而且根据管道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可以更换成不同大小的轮胎。机器人最核心的部位是“眼睛”,这双“眼睛”是两个摄像头,能在井下管道中360度无死角录像和拍照,并实时回传画面到井上的控制端。通过机器人对管道内部全程摄像,实时、连续记录管道内部实际情况,技术人员根据传回的图像资料确定实地位置、判断病害性质,从而实现对管网的结构性、功能性检测。没有引进机器人之前,暗渠排查方式一直是人工下井作业,为保证工人安全,必须携带大量护具,这就给勘察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自从引进了这台机器人,只需要根据管口大小,调节机器的轮子,进入管道以后实时录像,发现问题截图定位传回地面,根据回传信息,可以很轻易的查到污染源。使用机器人辅助排查,原来一周都无法完成的排查采集任务,在两天内可以全部准确完成。通过运用该项先进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网病害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而且有效避免了大面积开挖、人员下井检测带来的高成本和安全风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