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为啥总是“不务正业”

齐鲁晚报     2020年10月10日
  7日,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法国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和美国科学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纳获得这一奖项,以表彰她们“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很多人笑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又被生物学家“抢走了”。
  诺贝尔化学奖素有“诺贝尔理综奖”的外号,自设立以来,曾多次颁发给生物、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家。明明有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为什么老是“跨行打劫”呢?这就要说到近代科学史上的一段趣谈了。
  诺贝尔化学奖在诺贝尔诸多奖项中原本是老大哥地位:由于诺贝尔本人就是研究炸药而闻名的化学家,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化学奖和文学奖(诺贝尔同时还是业余文学家)应当是他一开始就考虑设立的奖项。
  诺贝尔当时这样考虑也是有其道理的。19世纪被称为“化学的世纪”,化学学科在那一百年里突飞猛进:
  在理论化学中,人类目前已知的100多种元素中,一半以上是在19世纪被发现和命名的,连元素周期表也是在这个世纪被发现的,其他诸如阿伏伽德罗常数、酸碱平衡、摩尔质量等今天化学中常用的概念,也都出现在那一百年里。在应用化学中,以诺贝尔为代表的一众应用化学家,将化学的触角深入军工、石化等工业革命的各个领域。
  可以这样说,在19世纪,虽然物理学依然是“自然科学王国里的国王”,但化学显然成了那个最能干也最出彩的“摄政王太子”。然而,诺贝尔化学奖的设立,刚好站在了一个微妙的转折点上。
  1901年,首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发现X射线的物理学家伦琴,正是此人叩响了20世纪核物理的大门,让物理学在20世纪迎来了黄金时代。自此,硕果累累的物理学家们开始屡屡“跨行打劫”诺贝尔化学奖,最著名的一次是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那之前,居里夫妇刚和贝克勒尔因对放射性的研究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还有更“过分”的。比如,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因“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此人是国际公认的物理学家,而且他还瞧不起其他学科的同事,他的一句名言是“只有物理学是真正的科学,其他所谓科学不过是集邮而已”。
  这样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当时的学术界里炸了锅,很多化学家写信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抗议,称这是“对化学家的侮辱”,而卢瑟福本人也自嘲说,这是他“人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王国中另一位“王子”生物学成长起来,诺贝尔化学奖遇到了“戗行”的新主力军——生物学家。1946年,美国学者斯坦利、萨姆纳和诺思罗普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这三个人都是美国生物学会的注册会员,获奖理由“病毒蛋白”也是正经的生物学方向。于是,这个获奖结果又在学术界引发轰动,化学家们再次因为被“抢了奖”而感到悲愤。
  好在后来大家都习惯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的诺贝尔化学奖都带有强烈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色彩。21世纪以来,20次诺贝尔化学奖中有十余次的获奖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家,除了今年的两位生物化学家,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研究锂电池的物理化学家,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则授予三位研究噬菌体的生物学家,2017年三位物理学家因低温电子显微镜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有人说,19世纪是化学的世纪,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21世纪可能是生物学的世纪。在科技越发昌明的近现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相继迎来黄金期,这并不是某个学科发展放慢了,而是其他学科“时来运转”,被“跨行打劫”总是难免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