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一麻袋书,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

全国教材循环使用1年可省200亿元

齐鲁晚报     2020年11月17日
  在中部某省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3500平方米的车间内,一座近两层楼高、如山丘状的“教材山”异常醒目,几乎涵盖中小学所有科目教材。记者随手捡起一本初中历史教材翻看,发现品相完好、干净整洁。
  “这里有40多吨教材,都是这三四天收来的,全部变废纸了。”公司负责人赵德华说,旺季时每月回收的教材数量是现在的3倍,绝大部分被送到了造纸厂。
  一年节约的费用
可援建4万所希望小学

  “卖了一麻袋的书,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定价1000多元的书十多元就卖给了废品站。”网络上不时能看到毕业生的留言。
  被当废纸回收的教材,最后去哪了?每年5月至7月是废品收购站收购教材的旺季。“毕业季许多毕业生把积攒多年的教材卖掉,平均每斤0.5元。”赵德华说,这些教材多用于生产再生纸,但再生纸处理工序复杂,成本甚至高于原浆纸。
  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仅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全国零售数量为29.30亿册、总计259.89亿元。根据这一数据,如果全国当年零售的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能全部循环使用,1年可节约200多亿元。按照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的捐赠标准,捐赠50万元则可援建一所希望小学,节约的费用可援建约4万所希望小学。
  线下教材当废纸卖,而线上二手教材交易则日渐火热。孔夫子旧书网负责人孙雨田介绍,该网站二手教材交易额近3年年均增长超30%,今年销售总额已超1400万元。
  二手教材市场潜力巨大的背后,是大量教材未被有效利用。“我们一直坚持做二手书的回收、循环利用,二手教材占很大一部分,我们的1500万用户中有很多都是教师和学生。”孙雨田说,二手教材是被闲置的资源,应该想办法让它们回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实际操作困难
二手教材难“转绿”

  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免费教材循环使用已经展开。“2008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体育、健康、科学、信息技术等免费教材已实现循环使用。”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余兆辉说,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由国家免费发放,这是通过行政手段推进教材循环使用的前提,且上述学科均不需学生做课堂记录,适合循环使用。
  但受访者告诉记者,已循环使用的教材数量仍不及教材总量的零头。特别是在高中、高等教育阶段,教材由学生自费购买,教材循环使用更依赖市场交易,存在产业链梗阻、供需匹配成本高、二手教材卖家或遭遇法律风险等堵点。
  一方面,产业链梗阻加大供需匹配成本。二手教材市场缺乏完善的平台和服务体系支撑,供需两端匹配低效。“每年都有二手书商来回收教材,价格约4000元一吨,是普通废纸价格的两倍多,但来收书的人还是太少。”赵德华说,他曾想分拣品相好、没有过时的教材,但因人工成本高、销售渠道少而作罢。
  受访二手书商说,教材更新版本时间参差不齐,制约其循环使用。而且分拣、管理二手教材,将信息上传各电商平台,需要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一般书商难以完成。
  另一方面,政策法规不完善,二手书销售平台及卖家或遭遇法律风险。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通过互联网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个人,必须从依法取得出版物批发、零售资质的出版发行单位进货等。
  “这些规定没有区分新书和旧书、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卖家,个人是二手书主要来源,他们既是买家也是卖家,要求他们办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并提供二手书进货凭证,这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做到,也给二手教材买卖带来潜在法律风险。”孙雨田说。
据《瞭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