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们的“数字重生”

齐鲁晚报     2021年05月21日
  人们可以在“数字敦煌”网站上“云游”莫高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建立  

  未来的博物馆长啥样?文化遗产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新的惊喜?在这个充满遐想的提问里,数字技术已经给了我们部分答案。近些年来,在科技的加持下,众多文物场所在数字化方向一路高歌,在藏品展示、“云展馆”文创开发等领域“脑洞大开”,为广大观众、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参观、娱乐消费等方面的文化供给。
  如果有一天我想看敦煌壁画、游云冈石窟,我会先打开手机或电脑上的某一网页,“云参观”一圈后,然后再决定接下来的旅程。这样选择的背后,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的敦煌,该以怎样的姿态再度拥抱世界,成为敦煌文化传播的重大课题。影像和计算机技术,为敦煌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拉开了敦煌石窟数字化的帷幕。相比修修补补,这些文物数字化之后,将以崭新的影像方式存在于数字空间。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毕竟,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跨过千年的时间长河,敦煌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庞大的“敦煌宇宙”。如果这个“宇宙”触网,以数字化的方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过,这样的工程量是巨大的。“给佛拍照”,是石窟数字化最简明的解释。在昏暗的洞窟中,专业人员对文物进行拍摄,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
  如今,打开“数字敦煌”网站,参观者可以轻点鼠标,开启部分洞窟的全景漫游模式。从“数字敦煌”的简介中,我们能看到项目的雄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理念,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将已经获得或将要获得的图像、视频、三维等多种数据和文献汇集起来,构建一个多元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
  近日,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负责人分享敦煌的数字化探索时表示,数字化的最终目标是永久保存,持续利用,从1999年至今,敦煌数字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在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看来,整个数字化探索尝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数据档案的管理,目前30年的数据量已达400TB了,这些数据如何保存好,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体手段利用好,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点。
  目前,敦煌研究院做了30年才做到200个洞窟数字化的采集,还有好多洞窟尚未完成。如何能够更快地把莫高窟以及敦煌管辖的六个石窟永久记录下来,是现在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根据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寺及石刻超过三百处。这些有关“石头”的艺术瑰宝石延绵近千年,自然的风沙是它们的“伙伴”,更是它们的存世隐患,风化、渗水等因素,以及历史上的人为破坏、被盗流失等,都可能时刻让石窟面目全非。
  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中,云冈石窟是个范例,值得诸多省份借鉴。云冈石窟的守护者正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挽留这些精美而历经沧桑的佛像,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石窟的信息全部记录、重现在数字空间里,再利用3D打印,把这些洞窟的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的时间轴上,2003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云冈研究院正式启动三维数字化研究工作,之后在2005年,云冈石窟外立面采集成功,完成了云冈石窟第一张厘米级精度外立面正射影像图,并绘制了第一张外立面线图。这是中国石窟寺第一张完整的外立面正射影像图。
  云冈数字化起步不能说最早,却正在实现“弯道超车”。在一开始,云冈石窟曾经想借用敦煌的数字化采集方法来做,但却走了弯路,因为敦煌数字化的对象主要是壁画,而云冈石窟的主体是高浮雕造像。“山是一座窟,窟是一座山。”这是云冈石窟数字化面对的首要现实。这就导致云冈每一个洞窟的数据采集与建模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纵观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数字云冈”是一个诱人的说法。其实,那些高深的数字技术,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难以看明白,数据再多,也比不过“想看”时的那种获得感。
  这十几年来,“数字云冈”实现的路径里,服务公众是重要一环,毕竟,再好的技术也是要为人服务的。3D大佛像的诞生就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先对石窟进行影像扫描和数据采集,再通过计算机夜以继日的复杂运算,形成三维模型,然后3D打印机将三维模型的数据,打印成数百个立体模块。其后,美术师与工人师傅一起,为与洞窟等大的十几米高3D模型上色。这一过程,可以用“壮观”来形容。如今,被数字化“复制”的云冈大佛像,走出了大山,走进青岛、北京、杭州等地,让世界看到了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
  为长久保留石窟寺文化遗产,加强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的保护,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于2020年10月启动了“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该项目计划选取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石窟寺为实施对象,主要进行洞窟数字化、虚拟修复、数字回归、展览展示、公众教育等方面的探索,首批将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开启合作。希望通过项目的探索,能够切实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做出可借鉴的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在线博物馆,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博物馆。不过,那些高清全景大图、亦庄亦谐的文字介绍和视频展示,总是感觉少点味道。所谓的“云游”能走多远,这还得看一众博物馆的“技术诚意”。
  要说如今在网上哪家博物馆最红,当首推故宫博物院。与大多数博物馆主打藏品不同的是,故宫建筑本身以及那些自带流量的古代皇家用品就是它最大的看点。在同类的博物馆网站中,故宫博物院算得上是翘楚。进入官网,你可以查询观看馆内的珍稀藏品,每样藏品都可以放大观看细节。
  今年4月2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强化文物科技支撑;实施石刻文献档案数字化项目;整合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重要考古发现、馆藏文物数字化信息,2025年建成“文物山东”云展馆。运用AR、VR、数字动画等增强参观者感知体验,2025年实现全省开放文物点、馆藏珍贵文物全覆盖。
  对文保机构来说,强化文物科技支撑,特别是文物的数字化保护,绝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久久为功,考验的不只是决心,更是文化综合实力的展现。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数字技术带入到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博物馆的数字化浪潮,正在改变着全世界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到如今,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数字资源。
  让博物馆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这不仅是目标口号,也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打造“云游博物馆”,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线下展览搬到网上,相关方需要在视觉呈现、展品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整体设计,这些都需要资金、人才等的支持。目前来看,与一些起步快、资金相对充足的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这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