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依旧保持初心

齐鲁晚报     2021年06月15日
  《文史哲》最有名的还是主编王学典,他是国内顶尖的史学研究专家,著作等身。此次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也是他的提议。
  王学典今年65岁,每个见过他的人都惊奇于他的眉毛,眉白如雪,长眉入鬓。黑发和白眉,在他身上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和谐,就像他本人给人的感觉一样:专注学术,又世事融洽。
  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他的神态、记忆力、说话的语速都呈现出一份与年龄不相称的激情和年轻,和他谈话,要随时冒着“出冷汗”的风险,点评之犀利,让来采访的记者都不好转述下笔。
  《文史哲》也不是在云端。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访客来拜访编辑部,王学典的时间被分割成了小小的每一块,谈话的时候他会把手表摘下来放到一边,不露痕迹地掌握着谈话的节奏。
  正是因为这种对世事的洞明和融洽,有王学典的《文史哲》编辑部,分割成两个融合又独立的部分。一部分,是累累荣誉所带来的掌声和聚光灯;另一部分,是属于编辑部的纯粹和沉静,一群潜心于学问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安静的书桌。
  王学典老家是枣庄滕州人,父母都是农民,他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贫瘠的土地,困住了瘦弱的农家少年,但无法困住少年的心。
  王学典的舅舅不识字,但却是非常有眼光的人,他告诉王学典,在很远很远的城市里,有很大的学校叫“大学”,只要好好学习,就能改变命运。
  但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像一叶浮萍,王学典高中毕业时,高考已经取消。因为文化程度高,他当上了乡镇供销社的代购代销员,一个月有32块钱的工资——父亲希望他能够攒下钱成家,他却把钱都用来订购了书籍和杂志,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文史哲》。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称为我国史学界“五朵金花”的五场重大论战,其中至少有三朵即“中国古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战”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战”是由《文史哲》所发起和推动展开的。
  《文史哲》的专业性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力,都极大地吸引着王学典。  好在,改变命运的“龙门”还是打开了——1977年高考恢复,1979年,乡下青年王学典成功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作为国内首批史学理论专业硕士毕业生留校任教。
  “我硕士毕业,31岁的时候在《文史哲》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王学典说,当时能够在这样顶级的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有赖于《文史哲》“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的原则。
  “这个办刊宗旨,《文史哲》始终未变。”创刊伊始,华岗社长就规定,《文史哲》每期尽可能推出一个新作者,每期至少要有一篇论述现实的文章。因此,一大批著名学者是在《文史哲》刊发了他们的处女作、成名作或代表作。
  说起这段历史时,王学典正站在第一任主编华岗的照片下,“《文史哲》的内核从未改变,也不敢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