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广场

齐鲁晚报     2021年07月05日
【巴金在山东】
  □高军

  我这次来,是为了再次确认广场的具体位置,当年欢迎巴金等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成员的万人大会就是在那儿召开的。我多次在袁家大院及其周边徘徊,尽管一些地方都拆迁建起楼房,好在现在还留存下一部分旧有建筑物,让我能仔细追寻着历史的尘迹,并和一些知情的老人指点某个位置原来是什么地方。我曾探寻到了袁家“长春富贵”戏班住宿、练戏、演出的具体位置,这次是想再次确认广场是否真的能容纳万人。
  袁家大院是沂南县城驻地村庄的一个建筑群落,1947年县级机关从乡下迁来后,很多单位就居住在袁家的三个院落和周边一些农民的房屋里。老作家高禄堂就是这个村里人,他陪同我在这里转悠着,指着几座高楼告诉我:广场原来就在那个地方!面对我的疑惑,高禄堂肯定地说,能盛一万人没问题!
  1951年8月10日傍晚,巴金他们从沂水专署所在地沂水城,经过坐车、换车,又徒步走了近20里路,来到设在这里的县政府礼堂。县里很热情,对他们进行盛情款待。当晚没有举行正式的欢迎仪式,但是也点燃了汽灯,迎接的人并不少,整个场面人声嘈杂,显得气氛热烈。
  巴金他们简单洗刷一下,吃晚饭的时候已经不早。此时他们又累又饿,巴金觉得吃的臊子面非常好吃,很可口。大家也都纷纷称赞。到达住处,巴金自己动手挂蚊帐,洒扫,收拾,休息。
  县里一直很重视巴金一行的到来,决定第二天晚上在这个广场举行万人欢迎大会。第二天晚饭后,县里的人、沂水专区来的人,就和巴金他们商量当晚万人大会的布置情况,欢迎会的日程安排,以及如何营造氛围等。一切都基本定下来的时候,天阴了,不一会儿就浓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雨来。得到消息已经向广场走的群众,也都赶紧散去。这样一来,欢迎会只好改期。
  尽管好事多磨,但这次欢迎晚会在8月12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初十日晚召开了。这天是巴金来沂蒙山区后,首次进村开展工作。早晨和上午巴金他们要参加县里的人代会,早上五点半靳以就热情地招呼巴金起床。他们在会上听取了县长安学臣作的工作报告。下午他和同来的张维城副团长、上海市家庭妇女联合会主任胡绣枫以及另外两位同志,满腔热情一路步行来到县城北部五六里路远的第一区(东平区)单家庄村,召开干部座谈会,说明下一步工作开展计划,听取干部意见。
  返回县城,吃过晚饭后,巴金来到了广场。只见隆重而热烈的万人大会已经准备就绪,盛大欢迎仪式很快就要开始,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庞大的欢迎队伍兴奋地议论着:“毛主席派代表来访问我们老革命根据地人民了。”“毛主席派代表来访问我们了。”看到老区人民热情高涨,巴金和访问团成员向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袁家老酒厂聚成酒坊大门外西南方向的这个广场上气氛热烈。
  广场西侧有个台子,过去袁家戏班经常在这里演出京剧。逢集时候,台子附近是进行交易的线市。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纺车纺线,然后将线穗子拿到这里进行买卖。线市往东是粮食市场,高粱、大豆、小麦、玉米、瓜干等,都在这里成交。县里的机关进入县城后,经常在这个地方举行群众大会,所以这次隆重的欢迎晚会也选在这里。
  晚会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县里的领导讲话,沂水专属的来人讲话,代表团的领导讲话……
  一切日程都进行完以后,就开始放电影。省里为这次活动专门配的放映队是8月3日在潍县和访问团会合后一路同行的。男女老幼很多都是从周边村庄赶来的,当地群众是第一次看有声电影,放映现场人山人海。巴金也和普通观众一样,安静地坐在观众席上,认真地看着银幕上的故事进展。有知道巴金的文学青年打听到他,来到跟前搭话时,巴金马上礼貌地站起来应答,并为要求签名者签上“巴金”二字作留念,还偶尔指导一下当地文学爱好者,建议写作方向。
  电影结束的时候,已经将近深夜12点,广大观众的惊奇感尚未彻底消失,很多人盯着银幕还在回味着、思索着,久久不愿意离去。
  这次万人大会,让巴金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热情,也看到文化教育还不发达的状况,对老区人民渴望学文化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深切感受,由此产生了很多思考。在整理沂南多次座谈会材料的时候,这种情景不时就会浮现在他的眼前,临别前访问团正式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建议。他们回去后也向上级进行认真汇报,提出老区发展的一些建议。几年后,当地的文化教育卫生状况就有了大的改观。
  我和高禄堂就那次万人大会继续交流着,他说他并不知道这个情景,因为当时他在外地上学,所以没能亲眼见证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成了永远的遗憾……
  就要从这里离开时,我面前的高楼在眼前好似虚幻起来,万人大会的场面又模模糊糊地呈现出来:广场上,个头不高略显清瘦的巴金,身穿一套灰色中山装,脚蹬一双圆口布鞋,炯炯有神的双目在眼镜后面发出睿智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