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刚需”是对“双减”精神的蓄意消减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22日
  □金新 

  《新京报》11月20日署名文章透露:“当下,艺术培训与艺术考级相辅相成,成为扩大培训需求、考级需求的重要手段。据报道,近年来,我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全国市场规模约670亿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高达1300亿元。”2021年统计数据虽尚未出来,但有专家根据现有势头预判,超过2000亿元似无悬念。
  原因何在?在于“双减”政策被某些利欲熏心者当成了跷跷板,有人正在利用杠杆原理趁学科培训不得不下来之际,将艺术培训顺理成章地哄抬上去。
  曾几何时,学科类培训机构利用中高考的学科考试,开展提前教育把学科培训变为“刚需”;当前,艺术类培训机构利用艺术考级,意图把艺术培训变为“刚需”。
  商人过度渲染商品的刚性需求,其目的大多在于制造焦虑感中强调商品的供不应求性,暗示商品价格出现上涨的必然性,从而趁机大捞一把。眼下的艺术考级,诸如乐器、舞蹈、朗诵、主持等莫不如是,使得艺术培训正在与学生的兴趣渐行渐远,大有形成教育的“杭儿风”之势。
  “杭儿风”系杭州方言,有“跟风”“随大流”的意思。作为一种从众心理,“杭儿风”实在具有普遍性,绝非杭州人所独有。
  “双减”政策是国家大力度改革教育制度,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政策保障。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另一面,是倡导弹性教育而因材施教。
  艺术培训意在培养、发展学生艺术兴趣,一旦与考级挂钩,必将变为“应试艺术”而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这正如学科培训意在培养、发展学有余力者学科兴趣,一旦挂钩“应试教育”,必将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天性不同使得兴趣千差万别,教育培训罔顾学生兴趣而渲染“刚需”,是对“双减”精神的蓄意消减,值得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