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的力量

齐鲁晚报     2021年12月26日
  □杨明明

  开学之初,我让学生写日记,字数、内容不限,我会定期抽查,给他们修改和评价,看到优秀的日记,我也会在全班面前读出来。学生写日记的最大问题是流水账记事,空洞抒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决定给他们做示范,每天在QQ空间里和他们一起写日记。
  当我宣布,可以在空间里看我写的日记时,全班都沸腾了。“你们的日记,老师会写评语,那你们看老师的日记,也要……”“写评语。”他们眼神烁烁,回答得很干脆。
  当天晚上,空间里便留满了学生的“足迹”。“老师,看您的日记,我怎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留言的是个热衷写作却不得其法的女生。我立即回复:“这就是我曾经和你们说过的‘画面感’,脑中有细节,再用精准的词汇描绘出来,就会产生这种效果。”她发过来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
  “老师,我觉得您写的关于小儿子哭闹的事情挺有趣,可以写得再具体点。”众多褒赞声中,我看到了这句直愣愣的质疑,顿时一喜,“慧眼如炬!我正打算把这件事写成一篇散文。”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赞,“写日记不仅可以练笔,还能积累素材。”“老师,我记得您说过。”“我也记得”……七嘴八舌,不少人纷纷回应。
  “老师,您发表的那篇文章竟然改了十几遍,怪不得您总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夜,很美;风,很冷。但因为聊的是文学,我便觉得周身暖和起来。我喜欢您这个句子中的景色描写,字数不多,却很形象地衬托出了您当时的喜悦。”“老师,您还喜欢听歌啊?我发现写文章时插入歌词真的挺nice。”
  看着满屏的留言,我有种小丰收的感觉。他们点评中涉及的写作技巧,不少我都在课堂上讲过,但是,他们听是听见,却不领会,现在,通过这种“日记”的示范作用,相信会给他们的写作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我拭目以待。
  次日。阳光氤氲中,我批阅学生日记,清浅却分明的喜悦在心间汩汩流淌,我的第一触感便是他们的内容普遍丰富了,原本挤牙膏式的流水账写法基本不见了。
  “‘待她笑靥如花,笔墨山河入画,金戈铁马且不敌你灼灼风华……’这句歌词用来描述张树慧最合适不过了。正所谓回眸一笑百媚生,相识不及一年,我们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写出这段话的是发现新大陆般感叹着“插入歌词很nice”的灵气女孩。
  亮眼的景色描写也陡然多了起来。“窗外,树叶被寒风吹落了一地,飘飘洒洒地落在了地面,有留恋,也有甘愿。”“天上飘来几朵纯净的云朵,它们被均匀地涂抹在天空,像是文艺复兴时期顶级的油画。”“傍晚的夕阳美得让人移不开眼。一层浅白,依次往上叠加暖橙色、金黄色,逐渐又被浅蓝色、深蓝色代替。”
  师生共写中,我的日记越写越起劲,学生的日记越写越有质感。
  更可喜的是,我发现,作文课上,他们面对作文题目,不再皱眉叹气,都会不约而同地悄然翻阅日记本,从中寻找写作素材。
  我不由想起特级教师王君说的那段话:“教育的引导首先就是一种示范。不用太多说教,你自己,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教材的一部分。学生在读书,更是在读你。你天然是学生的无字之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