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做年终总结

齐鲁晚报     2022年01月09日
  □周周

  2021年有个热词叫“躺平”,指的是一种放弃、逃避和不进取的状态。回顾我的2021年,从1月到11月,“躺平”这个词都与我无缘,用朋友的话来说,“每个细胞都充满了鸡血”,也像上紧了发条的小车,根本停不下来。
  我也承认,我每天都不得闲,不是在写文章,就是在做咨询,还要学习、读书……我不仅忙碌,还热情澎湃、满面春风,我自己都怀疑灵魂被净化过了,用一个洗发水的广告来形容很贴切:干净剔透,充满弹性和活力。我太爱那种感觉了。
  然而到了去年的12月,我的状态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我会莫名消沉、焦虑,甚至伤心。在这些情绪的裹挟下,我的动力每况愈下。我有个早课是需要5:10起床的,过去这个时间,起床对我来说根本是小菜一碟,但是在12月每次我都很挣扎,心里会有个声音响起:等我做完早课,我就要躺三天三夜。当然,等到做完早课我又稍微回血了,并不会真正地躺平。但是接下来的节奏,远不及之前11个月来得充实饱满和明快。
  这是为什么呢?按星座学来说:是水逆了吗?我每天一边混沌度日,一边不断地问自己:你怎么了?
  终于,我找到了两个答案:我父亲去年9月离开,我的哀伤并没有处理完毕;去年年初制定的目标都完成了,然后就开始失落起来。
  先来说第一个原因,这件事让我真正深刻地体验到人的内心是如此复杂。写这段话的时候,我还是会哽咽。我的父亲是去年9月4日去世的,在此之前他因骨折已卧床半年,其间我对自己做了很多心理建设,知道他年迈又多病,加上长期卧床,人就像将灭的油灯,气若游丝。因此得知他情况危急,赶回去陪他最后一程,到真正看他安葬,整个过程我都很稳定,我一度以为自己长大了,大到可以如此平静地面对人生最大的“分离和丧失”。
  然而我错了。就好比我有个地方受伤了,伤口看起来不深,所以我笑着说:没什么,我的自愈力很强,很快就会好起来。然后我就不再理会。突然有一天,我感觉肿胀疼痛,找来找去,发现原来是那个伤口久不处理,发炎并溃烂了。之所以那么平静地面对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我一直理性地告诉自己:在他生前我足够爱他了,我没有遗憾。而他终于脱离痛苦,得以解脱,所以我的祝福应该多过伤心。
  这是理性层面,而在感性层面,有个巨大的课题我从未触及:那就是父亲的离开,意味着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靠山没有了。父亲是山,尽管他在我童年里很少陪我,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是我的靠山。在他临终前我一直握着他的手,脑子不断地浮现过去几年,每当我在工作上取得任何进步,他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女儿你真棒”的场景。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给了我莫大的支持。2020年圣诞节我完成了第二本书的书稿,里面有篇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就写到了父亲的成长经历。原以为新书会在2021年上半年出版,我可以第一时间拿给父亲看,然而事与愿违,书的出版延期了,父亲永远都看不到了。“分离”加上“遗憾”,把我从之前高潮的状态拉到谷底,有几天,我特别想躺平,什么都不要做了。
  再来说第二个原因,为什么当我的目标实现了,反而会失去了动力呢?
  有位作家说过: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最美的,因为充满希望。一旦目标完成了,反而会陷入到空洞里。我2021年年初定的目标是完成一本书、开个工作室,以及考到一张心理学相关的证书。到去年10月份,我的目标就悉数完成了,然后我就变得日渐恍惚和迷糊。这种感觉就像个孩子,他的目标是从70分考到100分,他制定计划、找到资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后来如愿以偿考到了100分,在短暂兴奋过后,他迷茫了,因为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这也好比我们从山脚爬到山顶,爬山的过程里不断地打磨和努力,已经有了既定的习惯,也很享受这个习惯。而一旦到了山顶,这个习惯就戛然而止,虽然感叹自己做到了,却会因为接下来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被需要的感觉而感觉惶恐。
  所以,当我在探查到自己年底情绪低落的原因之后,我对如何对待未来有了启发和调整:
  首先,我们要去处理上一年未完成的事件。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未完成事件”,主要分为事件和人际关系两种,比如你搁置的某个工作,也包括某段足以影响你情感和情绪的人际关系。在年底、年初这个关键时期,要去完成和处理这些“未完成事件”。我特地用写信的方式与我的父亲做了“连接”,把我想说的话都抒发在信里,这个过程中情绪得到很大释放,也相信父亲会接收到我的思念,同时给我祝福和爱。
  在过去的一年间,我们遇到很多人和事,会有很多遗憾和纠缠,我也邀请你去回顾一下,哪些人和事在影响着你,却一直被你忽视和逃避?不妨趁着年底、年初这个时刻,去面对吧。这也是我们的功课,做好年底的总结,就能轻装上阵,全力以赴迎接新的一年。
  再有,不仅要制定目标,还要规划目标实现后的空间和蓝图。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人人都希望自己做得更好,过得也更好,因此都会很有目标感。但是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不关注目标实现后的状态,所以容易陷入多余的慌乱之中。因此,我在给新一年定计划的时候,会列出这样一条:第一个目标实现后,我要给自己买个礼物,并休息三天;第二个目标实现后,会去外地和朋友聚会,我们谈天说地、逛吃逛喝;最后一个目标完成后,我就进入半休假状态,追剧、读书、陪孩子旅行。
  其实新的一年我也不一定完全依照这个计划表,我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空间,允许自己在目标实现后,以任何让自己舒适的方式生活。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很多余?其实不是,制定计划就是在给我们的潜意识创造安全感,如果我们的计划只覆盖到目标完成之前,那么一旦目标完成了,潜意识的安全感就消耗完了。
  一直奋斗的惯性戛然而止,人就像脱轨列车,很恐惧。假设我们连目标完成后的日常都安排好了,那就相当于我们给火车安装了延长线,你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在做了这些调整后,我变得豁然开朗,对新一年也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也希望你和我一样,可以通过清理去年未完成的事件,制定更为完善的目标计划,以更加从容放松的姿态,迈向新年,创造属于你的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