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双重色彩

齐鲁晚报     2022年04月03日
  □王国梁

  清明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有双重色彩,可以说一半哀婉一半诗意,一半忧伤一半明媚。
  清明本有祭祖的习俗。清明微雨,天地沉寂,纸钱翻飞,祭拜的氛围庄严肃穆,使得清明节多了几分哀婉和忧伤。另一方面,清明时节正是春色正好之时。“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阳光温煦,微风不燥,草木繁茂,天清地明,这是清明诗意明媚的一面。
  清明有着鲜明的双重色彩,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也有双重的一面。双重的性格让我们成为多侧面的人,更添一份多元和魅力。因为有双重色彩更显出多角度之美,耐人寻味。
  杜牧的一首《清明》,鲜明地体现了清明的双重色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雨落,烟雨迷蒙,整个世界笼罩在湿漉漉的氛围中。路上祭祖的人个个面容哀戚,泪水涟涟,几欲断魂。在这种忧伤的情绪中,诗人忽然笔调一转,向人问路,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是这样的画面中明丽明媚的一角,使得诗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境界。
  杏花村遥遥可望,可以想象清明时节的杏花有多美。杏花开得蓬勃灿烂,千朵万朵织成锦缎,在微风中飘荡,在清明微雨中更添一份诗意。杏花缤纷,这样明媚的格调,简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刚才的悲戚氛围一扫而光,清明呈现出另一种氛围。两相对比,互相映衬,使得清明有了丰富的意蕴,有了多侧面的美感,有了多层次的意境。
  清明节是个古老的节日,我们把其中的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对于每个人,清明节既美丽又生动,既深情又亲切。我们对这个有着双重色彩的节日格外看重,让清明这个节日焕发出属于它的独特魅力。“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抒情诗。”每到清明,连我们的脚步都会变得缓慢而多情,变得轻盈和诗意。
  每年清明节,我们会在父亲的带领下去墓地祭祖。路上,父亲讲起祖父一生起伏的经历,语调悠长。到了墓地,父亲要给祖父和祖母讲一讲儿孙们如今的生活,谁有了什么成绩,谁的日子越过越好,他都要“汇报”一下。家人被父亲感染,全都静静伫立,用心聆听。
  我站在离父亲几米远的地方,仿佛是一场岁月轮回的旁观者,内心涌起复杂的况味。我还记得小时候跟祖父去上坟的情景。清明祭祖,当年是祖父,现在是父亲,多年后会轮到我,再过多年后是我儿子。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表情,一个家族,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延续着,一代又一代。
  我忽然想,人类的繁衍生息跟旁边的庄稼有什么区别?一茬儿又一茬儿,无声无息。无论怎样更替,在这个世界上都不会惊起一个浪花。都说人如草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来年重生,人类代代绵延。人与庄稼极其相似,但有一点不同,草木会被新生代取代,而人死去之后,会有后代来祭奠。正因为有这样的祭奠仪式,死去的人得以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也就是说,庄稼的寿命是一生,而人的寿命可以是几世。只要还在被祭奠、被怀念,这个人就没有真正消失。我们祭奠祖先,为的是怀念他们的故事,继承他们的精神和品格。这样说来,人与庄稼的区别在于:人具备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永世流传。
  扫墓结束,归途中,看到四周桃花开得正灿烂。那些灿烂的桃花,不正是祖父和祖母含笑的眼睛吗?一家人收拾好心情,怀着对先祖的思念离开。
  清明的双重色彩,其实也蕴含着生活与人生的奥秘。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半泪水一半欢笑吗?我们的人生,不也是一半痛苦一半幸福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