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而坚强的母亲们

齐鲁晚报     2022年05月23日
  □张刚

  同一部电视,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心境下,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前些天,为了写一篇棚户区的稿件,我又从网上重看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电视剧中,张大民在本就逼仄不堪的院子里盖起一间小屋,把一棵树盖在屋中央,生下孩子取名小树。在办公室里看着看着,我禁不住泪流满面,眼泪送给电视剧中诸如张大妈、李云芳等等这些社会底层含辛茹苦,隐忍而坚强的母亲们。后来想,这个名叫小树的小家伙是幸福的,他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奶奶,一个嘴贫但心地善良的爸爸,更有一个隐忍、善良、倔强中又有着含蓄而包容的妈妈。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古今中外,母亲的仁慈和隐忍,成就了好多名人。好多家长曾问我如何教育孩子,我总是推荐胡适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因此有人如此评价胡适的母亲:“胡适的母亲从幼年时期就表现出来的理性是非凡的,她的教子有方、她对于苦难的承受力和战胜苦难的韧性,她的大度和远见,都令人感到惊叹。可以断言,没有这位母亲,就不会有后来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胡适。”
  相对于严父,我更喜欢隐忍的母亲,也继承了母亲的隐忍和退让。
  母亲教给我的第一课就是诚实守规。刚上小学没几天,村里一个少年拉着我逃学。我们在学校不远处的小河里摸泥鳅,玩泥巴,疯玩了一个下午。去下地干活归来的母亲正好路过,看到我们在河里玩,急忙跑过来,把我拉到一边,问为什么没去上学?我说,是小伙伴叫我出来玩的。母亲没有责备我,也没有责备小伙伴,而是说,赶紧回学校去。可这时已快到放学的时间了,我说不回去了,明天再去学校吧。母亲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这个小伙伴是个二流子从不学好,今后不要跟他玩了,现在去学校,跟放学的孩子们排队回家来,要是老师知道了,认个错老师也不会责备的。
  在母亲期盼的目光中,我赶紧回到学校,正赶上放学的铃声响了,便和同学们排队回家。从此以后,再没有逃过学。
  相对于母亲的温和,父亲动不动责备、打骂如暴风雨般而来,这时母亲的怀抱成了保护的港湾。她给我安慰,也会给我说一些做人的道理,无非是要诚实,不要撒谎,要好好学习,立下远大志向,考个好大学,跳出农门。
  有一年父亲生病,母亲独自一人陪他去城市的大医院求医、住院近一年的时间。回来后,母亲慢慢讲求医故事。讲到病房里有位大学生,他的同学们经常来陪护。看到我的父母吃不饱饭,这些大学生就送来医院食堂的饭票。其中一个来陪护的学生告诉我母亲,他家特别穷,自己经过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却交不起学费,他父亲万般无奈下,把房顶的瓦片揭下来卖了,才凑够了他的学费。母亲告诉我,这个大学生总是叮嘱她:“回去一定要供孩子上学,将来考上了没钱,你们就是把屋顶的瓦片卖了,也要让他上大学,要不还得贫穷一辈子。”给母亲的饭票中有几张就是这位贫穷大学生的。
  母亲流着泪给我说这些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那时我们小村子里好多年没出大学生了,大学生的气质是什么样?我多想有机会见到他们。从母亲的口中,我只知道他们是“善良,肯帮助别人”的化身,是我心中的恩人和学习的目标,在后来的求学路上,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勇气。
  教育孩子真的要有丰富的知识吗?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母亲来说,她的能力是有限的。无数次在一盏油灯下,我在读书写作业,她在一边纳鞋底作陪。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总有些东西是不会轻易抛弃的,比如身为父母的品质,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现在我们似乎忘了,除了教授孩子各种知识之外,又给了孩子多少优良品质呢?
  我的一个高中同窗,情同手足,求学时住宿倒有大半时间在他家里。他家里兄弟姐妹四人,如今全都事业有成。记得当年每次去他家,总能感受到另一个慈母的温暖。她永远那样不急不躁,不光家里收拾得纤尘不染,更能做一桌好饭,孩子们个个对她尊敬有加,我也跟着受到不少的关爱和熏陶。如今这位同窗在某高校财务处,面对一堆堆枯燥的数字,他总是应对得有条不紊,不管有多大难题,只要他在那里镇静地一坐,整个科室的人突然都感到有了定海神针,一些脾气急躁的小伙在他面前都不由安静下来。这些年来科室业务从没出任何差错,那一长串一长串的数字,一个个小数点,在他带领下像一个个乖乖听话的“孩子”,从不站错队伍。说起这些,他总是笑着说,这都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这没啥呀,习惯了”。
  每次听到同学这句“习惯了”,我总忍不住反思,如今身为家长的我们,会给孩子传承什么样的“习惯”呢?
  再回到《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剧中张大民的妹妹张大雨,是一个脾气倔傲的姑娘,有网友点评:“强悍!”这个心直口快,但心底还是有善良在的姑娘,总感觉事事和她过不去,于是她也和事事过不去,导致一个比较悲情的人生。大雨丈夫李木勺——“勺子”,在电视剧中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山东老乡,为了要个孩子没少和大雨干仗,“勺子”脸上经常挂彩,他最害怕的两个人,一是张大雨,二是交通警察。“勺子”为了要个孩子拼命吃药丸,这个美好的愿望在电视剧中终于实现,可离“勺子”的理想终究还是差了一截,这也成了他絮叨不止的心病。看着看着,我就想,“勺子”和大雨终归有了孩子,大雨会是一个好母亲吗?她能教育好这个孩子吗?我的揣测是,十有八九这会是一个童年蒙上心理阴影的孩子。这样想着,就无端揪心不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