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树下,兀自花开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03日
  《白果树下》 刘致福 著 青岛出版社
  □于洪良

  暑伏之际,宅家悦读刘致福先生的新作《白果树下》,清凉之气拂面,清爽遍布周身,心生暖意而不燥,被“俘虏”的感觉前所未有。
  《白果树下》一书隽永别致,分为“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的童年”“渐行渐远的背影”“记忆深处的乡情”四部分。作为缅怀故园乡土、追忆年少时光的最新作品集大成,这其中不但有作者对亲人乡邻的深切牵念,还有对童年孩提的深挚怀恋,更有对故乡的深情眷恋。文学评论家张清华在本书的序中称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总汇,一个展示形形色色的乡土记忆的‘博物馆’。这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作者的笔下,有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哥姐、小姨、表哥、堂兄、六妹、国哥等等,无不个性鲜明,挥之不去。在作者的笔端,写父亲和母亲的篇幅居多,分量也最重。刘致福是用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来抒写父母亲的。《父亲的脚步》里勤劳、质朴、一心为大家奔走操劳的父亲,用“他的脚步”踏醒了古老的土地,父亲先人后己、无私无畏的崇高品性滋养了孩子们成长的心灵;《老妈的“作品”》写出了勤劳的母亲宽厚、慈爱的情怀。作者在《园边的木槿花》里以炽热深情的文字写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母亲,一生都与泥土纠结不休,却能把贫穷、平淡的日子过出花来,聪慧、清丽与素朴、要强,这些精神与品性在乡土的背景下愈显亮丽可贵。”是啊,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我们长多大、走多远,我们的身上恒久地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化作生命的精神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作者捡拾起了每个人生命中最容易被忽略甚至遗忘的部分,尤其是这样悉心刻画的父亲母亲,令读者熟悉而亲切,能不让作者的同代人或者正在成长的后生代“找到自己”,想起乡下的“白发爹娘”?
  散文重在缘情说理,借景抒写情怀抱负,表达丰沛的真情实感。在刘致福的散文中,无论是忆往事、念亲人,还是感人生、思过往,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人情味与人性美,诉说弥漫着人间烟火的温情与暖意,还原着生活最本真的肌理,这些文字是可以支撑我们抵御外部一切炎凉和冷漠的。比如,《井台》呈现出的风俗画式的乡村生活和那温润、鲜活的生命活力;《戏台》里对浪漫的生命之美的向往,乡村虽然贫穷,但是乡野戏台上和戏台下所洋溢的生命热情以及对于美的热爱,一直陪伴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这种情感与《梦里庄园》《蝉歌嘹亮》里的诗意、纯真和美好,淡雅剔透,共同构成了一个乡村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底色,成为抵抗丑恶、维护美好的精神源泉。书名中的白果树,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个村名,是作者奶奶的娘家村。作者在结尾写道:“白果树下,一种诗意的栖居,一种久远而又美好的精神赓续。”
  刘致福在《后记》中写道:“情感是散文的血液,有了血液的注入,散文才会生动饱满,才能培植出鲜活灵动的艺术花树。”散文区别于小说、诗歌、戏剧,就在于其独有的情感特质,有感而发,随情而动,撷取生活中的只鳞片羽、人生丛林中的几株树木花草,便可反观大千世界,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在作品里,令他心心念念、不舍不弃的有故乡记忆里那些美好的、淳朴的、祥和的、仁爱的人们,有那些涵养了人的灵魂的乡村风俗、人情,还有那些他见过的、听过的、经历过的所有美好的东西。作者用饱蘸真情的笔触,用心书写身边人的家长里短与生命悲欢,写乡人劳作和生存的艰难困顿状态,儿时的情感以及成长的烦忧,字里行间尽显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和父老乡亲的大爱大情,无以复加。这些文字以“情”见长,大都有感而发,情发于中,生动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好的散文作品,是“传情达意”的。能够把散文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家也一定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苦楝树》中,以小见大,以树寓人,写自己的恩师在漫长的岁月里倔强生长、乐善好施、古道热肠,写亦师亦友,相携相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追忆过往的心伤,跃然纸上。这种人间至情至性发自内心,有着无法掩饰、无法抗拒的力量。
  读刘致福真诚、灵动、有质感的散文,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旅行。白果树下美文如花,众声喧哗中悠然绽放,馨香馥郁中传递一种温暖而动人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