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故事,一部信史

□贾天文 王咏梅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4日
  《我以我血著华章:〈大众日报〉在沂蒙》 于岸青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我以我血著华章:〈大众日报〉在沂蒙》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大众日报》在沂蒙创办、发展的历史,书中虽然没有注释,但一字一句都有依据,或者是来自于1939年至1949年《大众日报》报纸的记载,或者是来自于作者的亲自采访和查阅战地记者日记、新闻人书信、照片、地方志、档案、大众日报人自己积累的历史资料等所得。
  于岸青是《大众日报》的资深记者,自2007年开始从事《大众日报》历史的挖掘和研究,本着“追求真实”的态度,她对与《大众日报》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对第一位深入华东战场前沿的外国记者葛兰恒的研究即为一例。美国女记者葛兰恒1946年11月到达山东解放区,一直待到新中国成立,其间一共撰写了7万多字有关山东解放区的新闻报道,其中一部分发表在上海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上。1992年新华出版社将她的这些文章结集为《解放区见闻》出版,但未能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她的这段经历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于岸青查阅了两年多的《大众日报》,撰写了《美国女记者葛兰恒眼中的山东解放区》,让我们从这些记录与观察中看到,葛兰恒以一个“他者”的陈述究竟塑造了一种怎样的山东解放区形象。她写道:“外国记者是‘向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解放区’的极其重要的通道,正是有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世界才能了解洞察到中国共产党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红色中国的真实面貌。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华东,葛兰恒几乎是唯一的。”这正是作者研究葛兰恒的意义所在。
  自1939年1月1日创刊以来,《大众日报》一直连续出版,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迄今为止,对该报的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相关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与这些严肃的论著相比,于岸青发挥自己作为记者的特长——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以故事、细节取胜,引人入胜,从大众日报社记者成长起来的共和国第一位女总领事朱青的故事就十分有趣。国共两党停战谈判后,1946年3月2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和美方代表乔治·马歇尔组成的“最高军事三人小组”由北平飞往济南视察停战情况,朱青作为翻译随中共方面代表陈毅等人迎接专机。济南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检阅仪仗队时,周恩来和陈毅举手向群众致礼,走在他们旁边的朱青此前未受过有关的外交礼仪培训,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举手行起礼来。陈毅发现后,立刻低声制止:“手放下!手放下!”朱青惶惑地放下手来。事后她才知道,只有最高一级的主宾才能向仪仗队举手还礼。这则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位共和国外交官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读来令人感到十分真切。
  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是《大众日报》的优良传统。于岸青在《我以我血著华章》中,专门展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众日报》的战争报道,如丁久的《沂蒙人民和八路军》、陈沂的《鲁南我军攻克四据点 击毙巨奸惯匪刘桂堂》、于冠西的《光辉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和《何万祥》、宋文礼的《“这是咱八连救下的朱村”》、康矛召的《我们进了莒城》、李后的《一封未送到的信件》、徐刚的《腿残废了,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残废——模范荣誉军人陈善的英雄事迹》等。这些不朽的篇章彰显了我军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努力生产的精神,表现了军民生死患难的鱼水情谊,描绘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战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