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部典籍被称“传世之作”,引发关注

《儒典》:山东文化新名片

齐鲁晚报     2022年10月21日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晨 张海飞 吴永功 
策划 兰传斌

  10月19日15时,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集体采访。山东代表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儒典》这部传世典籍引发关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儒典》备受国内外媒体瞩目,成为山东文化的新名片:在今年召开的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儒典》首次亮相便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正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国家级大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儒典》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日前,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明确未来15年全国古籍工作重点方向、重点任务,《儒典》入选其中……
  这是怎样一部典籍?为什么能被称作“传世之作”?这部典籍何以成为山东文化新名片乃至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编纂难度大。儒学典籍浩如烟海,目前已知有20万余种,遴选编纂的难度很大。此次《儒典》的编纂会集了国内著名学术机构20余位古籍文献、儒学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历时10个月最终完成。
  具有权威性。《儒典》从传世儒学文献中遴选230函、1816册、4789卷经典著作最优良版本编纂出版,集中体现了儒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脉络,为传承、研究、弘扬儒学和儒家文化提供最权威的文本。
  具有系统性。《儒典》着眼于儒学主干典籍,分为经解典、义理典、志传典三个部分,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儒家经典早期代表性版本、儒家经典注释的代表性成果、儒学研究的代表性专著和儒学人物的师承传记,比较系统、全面地呈现了儒学经典的历史面貌。
  兼具现代性。在《儒典》编纂的参与者,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王志民看来,《儒典》不仅有保存价值、传世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当代的使用价值,“一套《儒典》在手,两千年儒学之精华尽在其中,在此基础上,通过校点、注释、翻译、解读,即可转化为当代人的精神食粮,让经典普及大众,让学术走向民间,让优秀文化传统永续相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