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要精准把握疫情后机遇和风险

齐鲁晚报     2022年11月18日
  2022双循环发展大会上,李稻葵作了线上演讲。 记者 张中 摄
  11月17日召开的2022双循环发展大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作了《精准把握疫情后国际风险与机遇》线上主题演讲。
  半个小时的演讲时间里,李稻葵贡献了多个值得关注的观点。他预判,欧美发达国家将在未来若干年内经历相对“痛苦”的时期,南亚和东南亚将成为未来若干年的全球经济亮点。同时,面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他提出了中国应当抓住的三方面机遇。

  记者 杜亚慧

疫情后发达国家
可能比较“痛苦”

  谈论双循环发展,避不开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观察。演讲开篇,李稻葵首先对国际经济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形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有三个特点值得去把握和关注。
  一是未来若干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呈现多元化的、分裂的格局。具体来说,欧美发达国家未来若干年可能将经历一个相对痛苦的低增长、高通货膨胀的时期。李稻葵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0月发布的一份数据,该数据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6%,明年会降到1.0%;欧元区经济增速为3.1%,而到2023年将大幅下降至0.5%。
  为何发达国家会进入这种状态?李稻葵认为,原因之一是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采取的一些“猛”政策刺激为其埋下了隐患。以美国为例,滥发钞票带来消费高涨,导致经济过热,进而带来通货膨胀。“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过去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仍处于过热情况,从过热到冷却下来,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李稻葵说。
东南亚和南亚经济发展
未来有望脱颖而出

  李稻葵认为,在不出现重大意外冲击的情况下,未来若干年,世界经济的亮点在东南亚和南亚。
  同样是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预期东南亚地区2023年增长将放缓至4.9%。印度2022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6.8%,2023年经济增长预测为6.1%。为何这两处区域会成为经济亮点?李稻葵认为,主要在于它们进入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起飞”阶段。
  李稻葵关于国际经济形势的第二个判断是,未来若干年,过去我们习惯的世界经济规则将被打破,世界经济将进入“脆弱时期”,要精准把握机遇和风险。
  李稻葵的第三个判断是,未来若干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仍在于科技进步。“这里我指的是可以马上运用到实际经济运行的,对经济活动可以直接产生正面影响的科技。”李稻葵认为,符合这一条件的科技很多,但能直接带来巨大规模经济变化的两个科技,是数字化与绿色低碳。
中国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要抓好三类“关键少数”

  面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应该做什么?李稻葵认为应抓住三方面的机遇。
  首先,要有底线思维,面对脆弱的国际环境,未来5年首先要干好自己的事。李稻葵说,具体而言,产业链和基本物资供给这两个短板必须补齐。“我们必须重视产业链的补齐,同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李稻葵说。基本物资供给方面,铁矿石、铜矿、煤、粮食等物资要加强自身储备,同时进口要实现来源多元化。
  其次,要提升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活力。活力来自于哪里?李稻葵认为要抓好三个“关键少数”。第一,科技人员。要给予科技人员足够的尊重与激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说到这里,李稻葵点赞山东对科技人员的重视。“山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我之前调研青岛的院士工作站,不是广撒渔网,而是将契合发展方向的院士吸引过来。”
  李稻葵说,第二个“关键少数”,是企业家与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比如我知道山东有很多非常好的国有企业,像山东重工等,这些企业的企业家非常有干劲,要精心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个“关键少数”,是地方政府部门负责经济的工作人员。
“走出去”要更精准
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李稻葵认为,要走出一条新型的“走出去”道路。他建议,在“走出去”的时候要找准国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对于那些能开展合作的国家,李稻葵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回归贸易。他说,当下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强,相对于投资而言,贸易的成本与风险更低。同时,可以以产能合作作为后备,探索新型投资合作方式。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仍要积极地务实地抓准国际机遇,同时谨慎地控制风险。”演讲最后,李稻葵再次表达对山东的期待,“我坚定地相信,作为中国经济的重镇,山东省一定能以昂扬的精神面貌,抓住新机遇,围绕双循环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