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不该容下“祭奠”活人的恶意

齐鲁晚报     2022年11月23日
  □评论员 朱文龙

  好好活着的人,却被人在网络平台建立纪念馆“祭奠”,如此膈应人的事儿就发生在厦门女孩璐璐(化名)身上。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日,璐璐的朋友偶然间发现,某网络祭祀平台上设有“厦门美丽女孩璐璐纪念馆”,详细记载了璐璐的“生平”,包括出生日期、籍贯、悼词等。该馆建立于2016年1月,6年的时间里,被访问了4.3万余人次。随后,璐璐将这家平台告上了法庭。法院审理认为,平台未严格履行审核责任,未要求注册用户进行实名认证,致璐璐人格权被侵害,遂判决平台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祭祀本来应该是缅怀已故者的严肃活动,在本案中,却成了一些人恶搞的手段。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公序良俗,而且涉嫌违法。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看待此事,更让人感到愤怒。作为受害者的璐璐,完全有权讨个说法。法院的审判结果,对璐璐来说是个安慰。
  璐璐的这次遭遇,只是网络祭祀乱象的冰山一角。活人遭恶搞被建网墓,普通人、虚构的电视剧角色被随意嫁接“烈士”身份等乱象时有出现,甚至在某地民政部门主办的网络祭祀平台,无需真实身份信息,一个手机号就可以为任何人创建网上纪念馆。
  相较于传统祭祀,网络祭祀是一种更为绿色的祭祀方式。时不时出现的乱象,却让这种新型祭祀活动存有隐忧难以深入人心。有观点认为,出现这个问题,平台难辞其咎。就像本案,倘若平台能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在信息审核方面把好关用点心,璐璐“被死亡”“被祭祀”的事情便不会发生。因此,要想铲除网络祭祀乱象滋生的土壤,相关部门应高举监管的公器,督促平台对其用户设立纪念馆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核。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监管不是万能的,杜绝网络祭祀仅有监管还不够。
  平台想要审核其用户设立纪念馆的行为,势必会让该用户提供被纪念人的相关信息,比如说相关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需要指出的是,死亡证明上记载着死者详细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身份证号、住址、死亡日期等。且不说平台是否有权收集这些信息,单说这些信息收集上来后如何核实和保护,便是摆在平台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相关报道中,有运营网站方就表示,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很难核实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在难辨信息真假的情况下,平台很有可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络祭祀乱象依旧会存在。
  退一步来说,即便平台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无法彻底根除网络祭祀的乱象。这是因为祭祀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拿传统祭祀来说,有人习惯用上香烧纸的方式寄托哀思,也有人选择用鲜花传递思念。网上祭祀也是如此,除了在平台上设置纪念馆之外,还有家庭追思、公益代祭等其他形式。对于这些形式不定、时间不定的网络祭祀活动,监管很难做到“全覆盖”。
  基于此,监管部门对于平台的监管,重点在于督促平台落实祭祀发起人的实名认证,确保一旦出现了类似祭祀活人的恶意行为,能够迅速找到责任人。
  此外,铲除网络祭祀的乱象,更多的力气还是应该用在对恶意祭祀行为的打击上。网络容不下“祭奠”活人的满满恶意,必须让恶意祭祀活人的行为人付出代价。
  就本案来说,真正有恶意的并不是平台,而是给璐璐设置灵堂的人。从报道来看,纪念馆设有灵堂、网上墓园等动画背景,都放着璐璐的头像,另外还设有“音容笑貌”模块,发布了10张璐璐的生活照。不难判断,此人跟璐璐或许较为熟识。相关部门不妨以此为线索严查,找到这个人并让其接受法律的制裁。唯有如此,才能在维护网络清朗空间的同时,不给真正的祭奠行为增加麻烦和负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