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白又白”在明代之前其实挺稀罕

“守株待兔”究竟待的是什么兔

齐鲁晚报     2023年02月02日
  明代陶成《蟾宫月兔图》
  别以为两只兔子真的在打架。
  随着癸卯年的来临,值班生肖从威猛的老虎一下变成柔弱的兔子。今年生肖元素的装饰物可算能软萌些了,央视春晚官宣的吉祥物“兔圆圆”也是大眼睛水汪汪的。不过“兔圆圆”的牙好像和人们印象中不太一样,竟然长了四颗上牙。兔子到底有几颗牙?成语中“守株待兔”待的又是什么兔?关于兔子,肯定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咱们就一起聊一聊。

  □袁畅 涂卯 

兔子到底有几颗门牙?
  “兔圆圆”设计团队讲到,它的四颗上门牙设计,取自“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安徽模鼠兔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生存时代为距今6200万年的早古新世。
  不过它还不是真正的兔类(比如门齿是8颗而非6颗),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兔形目的典型特征。而且模鼠兔的臼齿比早期兔类更特化,说明它们不是现代兔类的祖先,只能算“叔伯祖宗”。
  那真正最早的“兔”呢?2007年,中国古兽专家李传夔(kuí)的团队,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发现了远古道森兔,化石年代为距今55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这种古兔基本具备兔形目的主要特征,门齿数量和现代兔类一样是“上四下二”,被视为已知最早的兔形目成员。
  说到现代兔类是“上四下二”的门齿,这个“上四”是区别懂不懂兔子的人的方式,也是区别兔子和老鼠的方式。18世纪,生物分类学的祖师爷林奈,把兔类与鼠类一起放到了“啮齿目”。
  不过,鼠类只有四颗门齿,上下颌各两颗;而兔子上颌的大门齿后面,还有两颗比较隐蔽的小门齿,一共六颗。后来动物学家们又发现兔类与鼠类的牙齿、头骨、骨骼细节和咬合方式都有诸多差异,便把兔类单独列为一个“兔形目”。甚至有学者提出,兔类与鼠类毫无关系,两者牙齿相似只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到了21世纪,DNA测序结果又表明,兔形目和啮齿目还真是挺近的亲戚,如今两者同被归于灵长总目之下的“啮形类”。兜兜转转一大圈,最后差点又回到了林奈打下的起点。
白兔曾经被视作祥瑞
  到距今4500万年的中始新世,兔形目从亚洲扩散到北美洲,此后逐渐分化为两大分支。留在亚洲的类群,保留了相对原始的形态,演化成今天的“鼠兔科”。它们身材小巧,后腿不长,短耳朵、小眼睛,像鼠多于像兔。
  至于我们更熟悉的兔子,也就是“兔科”成员,在北美洲诞生。它们演化出了修长的体态,尤其有长后腿和长耳朵,适合在开阔环境中奔跑跳跃。
  其中早期的古兔亚科、始兔亚科已经灭绝,现存兔科成员都属于兔亚科,这是个只有1000万年历史的“年轻”分支。其中一些从北美洲又返回了亚欧大陆,后来又先后进入非洲和南美洲。
  兔亚科现存11个属,以兔属、穴兔属和棉尾兔属数量最多。棉尾兔属有20多种,分布在南北美洲,亚欧大陆则是兔属、穴兔属的地盘。
  我们身边的家兔,是从穴兔属现存唯一物种——欧洲的野生穴兔驯化而来。至于兔属,则包括各种“旷兔”(过去统称“野兔”)。兔属分布于亚、欧、非、北美四大洲,共有30多种。除各种鼠兔之外,我国所有野生兔形目成员,如草兔、华南兔、雪兔等,都是兔属的旷兔。
  中国没有野生穴兔分布,一般认为到17世纪才从西方传入家兔。明代之前,中国传说、记载里提到的兔子,大概率都是野生旷兔。
  野生旷兔虽多,但古代白化个体罕见,所以常被视为祥瑞之物。明末崇祯年间,白化家兔随欧洲船只进入中国,结果“祥瑞”太能生,以至身价暴跌。
  出自战国末期《韩非子·五蠹(dù)》的“守株待兔”,里面那只跑得飞快撞树桩上死的兔子,应该也是野生旷兔。
  那这旷兔撞树桩是眼神不好吗?野生兔类一般在晨昏时活动,白天视力更好,在夜晚也能看清东西。且兔子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拥有近乎360°视野,这是食草动物典型配置,能察觉来自四面八方的危险。
  但这种配置也有缺点:前方的“双目视野”范围小,不利于准确判断距离,正前方还有一小块盲区。可能是“守株待兔”那只兔子跑得太急,没看清正前方的树桩才一头撞上的。
它们才是“不打不成交”
  我们都知道兔子繁殖能力很强,不然这么弱小的动物早“团灭”了。一般而言,兔子最快长到4个月就能性成熟,可以开始繁殖。穴兔每年可产5窝以上,每窝5-7只幼崽;旷兔(以草兔为例)每年产2-3窝,每窝1-4只。
  但繁殖的机会也是要抢的,比如,你猜,两只看似打架的兔子在干什么?
  在野外,穴兔和各种旷兔一年四季都能生育,不过春季是繁殖高峰。每到这时,它们一改平时的昼伏夜出、小心谨慎,而是在大白天相互追逐、打斗。以欧兔为例,繁殖期的雌兔,每六周时间里只有几小时可以受孕。时机如此宝贵,为爱痴狂的雄兔们只能展开疯狂攻势。
  面对纠缠者,还没准备好生育的雌兔会立起身体,向对方挥拳,雄兔也随即报以回击,如同一对格斗中的拳击手……过去人们以为,这种“拳击”主要是雄兔在争夺配偶,后来才发现更多出现在异性之间。有时,双方还互相比着跳跃,展示体力。准备好生育的雌兔会一直奔跑,只有能追上它的雄兔才被允许交配。
       据“博物”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