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一首未完成的诗

齐鲁晚报     2023年02月07日
  □钟倩

  黄河,是我们生命中的关键词,也是精神骨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人孔孚在《鹊山、黄河意象》中写道,“白了鹊∕白了黄河∕它们都睡了∕∕春走在河道上∕把冰敲打∕黄河醒来∕一睁眼就和冰吵架”,这几句诗如烙铁般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去黄河边便在心里回放,黄河意象俨然幻化为诗人的灵魂胎记。
  这个冬天,诗人张中海的《黄河传》摆在我的案头,恍若滔滔河水从桌前流过,且流过心脏、骨骼、脏腑,流过我被风湿肿痛的关节;又若一灵魂镇纸,摁住我动荡的心灵。通读全书,伴随着他或踉跄或疾驰或沉重的行走,我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和苦难辉煌,听到一条河与一个人的心灵和鸣,也从中感受到那种彻骨难消的生命触痛。
  这部书之所以吸引我。不只是体量之大,56万字、548页码的大部头,而是情怀之大,作者以30年的储备与积淀,即两亿字资料,两百万走读笔记,溯流而上,以源头为圆心铺开去,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徐淮故道、大河治理、文明萌芽、三门峡、禹河故道、山东、黄河三角洲等,沿着河流经过的城市奔跑,沿着时间的方向进击,把人文地理、民间风情、黄河治理、大河文化囊括其中,最终筑成了这部报告文学。
  追着河流奔跑,我看到生命的多样表达和万物的多元形态。作者以“记忆考古”的方式缓缓打开这条河流,记录约古宗列盆地那两眼泉一样的马蹄坑,“不要小觑这小小童稚襁褓摇篮中那无声的挪拥、踢扭,时间和水的韧性。会让它以自然的力量见水就汇,见路就夺,没有路也冲决出一条路,而最终形成我们面前这条泱泱大河。”诗人捕捉中游河洪爆发时的奇观“揭河底”,令人大开眼界,也显示出黄河暴虐的一面。他赞美黄河口湿地的浪漫与豪奢,从1982年到2017年他五次深入河口,见证生态巨变。诗人的语言俨然是被河水淘洗过的,洗练,澄澈,清洁,让我感受到“蛙皮的湿度”,如临其境,又身陷其中。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诗人就在守堤防洪队伍里,撵着浪头往下跑,“守堤人员也俨然忘记了大水可能带来的冲决,把3000年前庄子描绘过的秋水,当成风景欣赏”,这句话在书中多次出现,何尝不是作者的自我镜像呢?“天下之美尽在己”,如是而已。
  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本书,那就是斑斓。内容涵盖植物学、动物学、博物学、水利学、考古学等,又厚重、庞杂、细腻,串联起作者的“往事与随想”,深入时间之河打捞些许闪光的碎片,捡拾丢弃的细屑,寻找到人类关于河流的最大公约数。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河之子司马迁、冼星海等。作者以“龙虎大淦”暗喻司马迁的命运,“寻常流淌的浪波中突然煮沸如开锅、开花,接着涌浪耸起,一节节作反方向往上蹿滚,平静的河面波重浪叠,瞬时高达三米,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太史公迎来至暗时刻,要么拿钱赎命,要么以腐刑替代,他毅然选择后者。这个出生于黄河龙门夏阳的少年,“文章自然吸取了天地的灵气,或如自幼就熟悉的身边那条大河狂澜惊涛,或为洞庭之波含蓄深沉,或春色出土、靡丽绰约,或龙腾虎跃、大气磅礴。”黄河文化蕴藉司马迁的精神密码。他追忆《黄河大合唱》诞生记,当年冼星海、张光年在壶口瀑布相遇,撞击出思想的火花,筑造成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其中,一张饭票的故事令我潸然泪下。身无分文的冼星海在巴黎打工时摔碎盘子,丢了饭碗,音乐学院教授保罗·杜卡斯破例收下这个学生。当冼星海赢得主考老师的最高奖赏,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物质奖励时,他脱口而出两个字:饭票。那只弹奏钢琴的手饱受屈辱,最终在鲁艺窑洞土炕的一张小桌上发出“啊,黄河”的调子,那是一个民族的尊严。
  如果用一个词语总结这本书的灵魂诗眼,那就是百折不挠。作家鱼禾在《大河之上》里有个形象的比喻,“龙身如河,龙势如洪。它是属水的神,也是镇水的煞。”神话赋予大河以灵魂,大河的精神世代传承,一部黄河史也是人与河双向奔赴的生命历程。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摇着串铃走街串巷的郎中,原来也是治黄专家,他自曹州、长清、齐河,在济南、利津,直至铁门关黄河入河口。《老残游记》里的“黄大户”正是他的真实写照。小说里有个被很多人忽略的情节,“一只于惊涛骇浪中飘荡的翻船,找不到方向,即将沉没,老残看不下去了,冒着葬身海底的危险给船主送去罗盘。”他的勇毅和果敢令人由衷敬意。作者还讲述清代蒋作锦对济水的考证,“济命多厄困,然济运又济世”,在他眼中,济水故道乃神禹治水痕迹,“禹立导沇条,细辩伏见经络,特存清济一渎,神识超越千古,其此意也夫。”与其说这是济水之辩,毋宁视作黄河精神血脉的一种探究和考证。对济南人来说,是根与脉,是乡愁与归宿。正如“最后一条支流汶河与龙山汶河汶河考”这一节中作者的独白,“夜以继日地书写河稿七年,我唯一的放松就是游钓,徜徉于大汶口上下,我最爱吃的是范镇烧饼、莱芜火烧,走黄河吃遍半个中国,哪里的面食也没汶河两岸的火烧可口——或许多少年前的大汶口先人,就有了这个烧饼吧,为什么?这里盛产小麦。”所谓黄河文化,烫嘴冒着热气的汶河火烧,正是最生动的注脚。
  沿着黄河奔跑,作者与黄河早已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抑或说黄河进驻到他的体内、血液里,成为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当我合上大书,电脑桌上的鼠标仿佛就是黄河边的一个陶罐,盛满了昨天的记忆。当我移动鼠标修改文章时,黄河岸边会响起一首熟悉又陌生的童谣。那是未完成的诗,那是回不去的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