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积极开展对话,增进黄河文化国际认同

齐鲁晚报     2023年04月19日
  记者 李康宁   

  4月18日举办的黄河文化论坛上,与会的众多专家学者,为黄河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培勇表示,讲好黄河故事是“国之大者”。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全面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发,做黄河文化“两创”的积极实践者,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认为,新形势新条件下,要加快构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内容体系,推动完善“黄河故事”国际表达,发挥各地各部门传播优势,打造多元立体发声格局。要创新传播手段方式,结合黄河文化国家公园建设,精心设计讲解词、展示物,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做好展示推广。要加强对世界主要大河流域国家、历史古城的比较研究,积极开展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增进黄河文化国际认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黄河文化不仅有历史的苍黄厚重,也有新时代的绿意盎然。”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在论坛上表示,九曲黄河蜿蜒穿越中华大地从山东东营入海,在这里举办黄河文化论坛,充分挖掘黄河文化中深厚的生态底蕴,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转化为具有独特魅力的生态文化软实力。讲好新时代气象万千的黄河生态环保故事,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群说,黄河治理文化与黄河文化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黄河治理文化是有史以来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在兴修黄河水利、防治黄河水患、实施黄河治理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黄实践形成了厚重的治黄文化,集中反映了人与黄河从对抗走向和谐的艰辛历程,映照着中华民族根与魂形成的历史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关于如何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表示,以优质内容推介翻译为重点,做强黄河文化全球知名度。相对于黄河文化的重要性、丰富性,以及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黄河被全球主要媒体提及的还不够,其他国家民众对黄河知晓率还有待提升,因此,要加大有关黄河文化优质内容的海外译介,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黄河及其文化。
  黄河水利作家协会主席侯全亮则认为,黄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历史上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许多地区性文明,后来有的中断,有的消失。而黄河文明经过多次大碰撞、大融合、大交流,不断兼容并蓄,纵横推演,向更高层次发展,向更广大地区辐射,为一体多样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核心引领作用。
  外文出版社德文专家李博翰认为,中国以沿黄九省(区)联合协作的方式,去共同面对黄河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极具智慧的决定。“沿黄九省(区)的合作,对于世界很多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模范,比如我们欧洲由很多小国家构成,某一个国家可能会做一个很有智慧的生态政策,但这不代表周围国家也参与这样一个大型计划。”李博翰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