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霞浦

齐鲁晚报     2023年05月30日
  □王力丽

  我认识的畲族作家蓝惠娟在霞浦挂职期间,我有幸走进了畲族村庄,也走进了她梦里的故乡。
  这里都是她的族人,过去村民单纯以卖茶青为生,相当于卖原材料,卖不出多大价钱,一斤茶青平均只卖四块钱左右。蓝惠娟看到了乡村的贫困和偏远,受福鼎白茶的启示,她要带领茶农自己制茶,脱贫致富。
  白茶制作极其质朴,不经炒青、揉捻、团揉、渥堆、紧压等过程,只需阳光和时光就可。晒青,是自然晾晒,是春阳暖暖的照拂,是清风微微的掠过,是茶农的手轻轻地摇着簸箕。早了不行,有湿气;晚了阳光强烈不行,容易晒焦;时间不够也不行。一枚茶叶,汲取天地之精华,经时间的酝酿,奉道法自然的纯粹,完美造就出一枚珍品,是真正的天然去雕饰。暖阳、微风、时间,春天的芽尖,是报春的最美微笑,淬炼出外形完整、银白清鲜、营养充分的白茶,饮之清爽醇厚,汤色碧绿明亮,回味清新脱俗。茶好喝,但采茶苦。凌晨两三点,茶农戴着“头灯”采摘着嫩绿的芽头,辛苦劳作只为卖个好价钱。
  宣传和推销畲族白茶,成了蓝惠娟的头等大事。她经常带着洋边的白茶,穿着畲族的凤凰装,头上戴着银质的凤凰头饰,唱着畲歌,说着寨下的故事,推销畲族的茶。即便挂职结束,依然心系茶事,一有机会,就领着各地茶老板来茶园,了解畲族,宣传霞浦。
  寨下村是蓝惠娟挂职霞浦的其中之一的扶贫挂钩点。在寨下,我认识了洋边村的女支书,也姓蓝,叫蓝平香。蓝书记一看就是干练踏实的人。脸微红,身微胖,眼不大却有光,壮出一种朴实和能干,透着一种健康的自然之美。27岁就干组长,现在管着包括寨下9个自然村的事务,她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积极为村民做实事,引领村民向上攀登。蓝书记特别爱笑,她说,村民特别好,都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又笑笑说,她当奶奶了,儿子在宁德工作,儿媳妇是河南的。
  我对畲族人普遍好客朴实的民风感慨不已。畲族一年有三个大节日,二月二迎亲节,三月三乌饭节,九月九重阳节。数三月三最隆重,这几天要准备充足食料,款待来客。他们热情好客,纯朴实在,大鱼大虾大螃蟹,笨鸡肥鸭山鸡蛋,番薯粉窝窝加紫米糯米红米的三乌饭,好酒好茶伺候着。认识不认识,进到谁家都可以免费吃喝。
  在村里随意走到村民家,主人看见,都是热情相邀,“进屋喝杯茶吧”。农人喝茶,无非解渴、安闲、去闷、卸疲惫。可能喝不出尾韵带烟岚的况味,也没有美学意义上的侘寂之美,却喝得一个舒坦自在,喝得一个情感交融,喝出一个天地宽广,喝出一个温暖悠长。如果喝了一泡就走,会显得很失礼。如果留下与主人泡饮了三五道,主人会兴高采烈,一是说明茶好,二是显示对主人的高看。随便走进一家,喝茶不说,临走,装一袋茶叶非让你拿着,尝尝,好喝再来。分享一种友善,分享一种喜悦。
  在霞浦,家家户户都养狗。畲族是崇尚狗的民族,天狗是畲族的父系祖先,凤凰是畲族的母系祖先,所以,犬神和凤凰成了畲族的图腾崇拜。另一位畲族作家蓝虹在她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畲寨的犬神”一文中说,她有自己的狗,一只黑色的小狗,和她一起养,后来长成了一只威风凛凛的大黑狗。她写道:“在整个寨子里,体型最大,也最威猛,有它在我身边保驾护航,我在寨子里真是威风得不得了。”最有趣的是,畲寨的小孩上学,从来不需要家里人送的,小孩由大狗陪送,孩子进教室,大狗们就在教室外的晒谷场等着,经常晒谷场躺满了威风凛凛的大狗。如果有调皮的孩子吵吵,小孩们会齐声尖叫,这时,守在晒谷场的大狗们以为小主人遇到危险,立即狂奔到教室,大叫着露出尖尖的牙齿。狗叫人喊,让老师们头疼极了。
  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一时的。怎么在变与不变间平衡呢?有形的东西不会长久,无形的精神遗产才能永存,比如文化、文明,以文字、以歌曲代代传承。
  就像半月里,形似半个月亮而得名,是我国唯一的畲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半月里对古建筑的保护卓有成效,村中有砖木或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叫“砖木厝”“土墙厝”,有300多年历史,代替了过去简陋的“竹寮”“草房”。村里依然有坚守文化传统的民间人士,就像赤脚医生雷其松,背负着对深情土地的厚爱,用一己之力,历经17年,建成一座“畲族民间博物馆”。半月里也成为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畲族历史文化遗产村落。
  爱上霞浦,不仅因为古朴而美丽的景致,让人痴醉,更被那些为畲族文化、为畲族发展而不遗余力的奉献者所感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