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查出先天性心脏病怎么办

父母别太担心,多数先心病可治愈

齐鲁晚报     2023年06月03日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如果发育异常,难免“动力”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7~8名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患儿因各种原因活不到20岁。那么,孩子出现哪些症状时,家长要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日前,《壹问医答》栏目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主任赵翠芬,带来关于先心病的专业解答。
  记者 王小蒙

有些先心病
可随年龄增长自然愈合

  先天性心脏病,是母亲怀孕时胎儿的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也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赵翠芬介绍,临床上,根据心脏左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血液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左向右分流型,相对来说不是特别严重的一类,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第二种是右向左分流型,比如法洛氏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相对来说可能更严重一些。
  第三种是无分流型的,比如肺动脉瓣狭窄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闻之色变,如果及时治疗的话,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是可以治愈的。”赵翠芬提到,有些先心病,比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尤其是出生后2年内,是有自然闭合可能的。
  先心病有很多典型症状,年长患儿可有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特别在活动以后,症状更明显。“还有患儿活动耐量明显降低,也就是说,别的孩子运动一会儿,跑跑跳跳没有问题,但先心病患儿运动一会儿就不舒服,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血压常偏低。婴幼儿表现为多汗、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声音嘶哑等。吃奶或哭闹后,可发生呼吸困难,严重者有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赵翠芬介绍,有些紫绀性心脏病患儿,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眼结膜等处,可见皮肤黏膜青紫;手指或足趾末端软组织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靠近指尖的这一节手指比较粗。由于先心病患儿肺血流量明显增多,容易反复感冒,出现反复咳嗽、喘息、咳痰,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往往会拖拉好长时间才好。
  另外,家长要特别重视“蹲踞现象”。患儿在婴幼儿期,抱着时双腿不伸直,喜欢屈曲在大人的腹部;坐着时,喜欢将脚抬到凳面上;站着时,下肢保持弯曲的姿势。年长儿走路时,常常因有脑缺氧感觉,走一段时间就得蹲下来,两膝紧贴胸部休息片刻。
药物治疗只能
起到辅助作用

  据介绍,目前先心病的治疗方案,包括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镶嵌治疗和内科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先心病类型,决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药物对先心病治疗,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也就是说,药物不能治愈先心病。
  内科治疗主要针对那些治疗前有心功能不全、心脏明显扩大、有肺动脉高压的孩子,术前或术后,可能需要内科应用相应药物治疗一段时间。
  “介入治疗是目前最简便、创伤最小、费用最低、恢复最快的方法,部分患儿可通过这一方法得到有效治疗。”赵翠芬表示,目前可以进行介入治疗的先心病主要包括: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膜狭窄等,要根据先心病的具体类型,患儿年龄、体重、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结果等,综合判断,再选择治疗时间。
  赵翠芬提到,先心病尤其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有不少孩子可以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出生后2年内自然闭合;动脉导管未闭,出生后3个月以内,部分孩子可以自然闭合,这批孩子不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而PDA患儿出生后超过5个月,ASD、VSD患儿出生后超过两年,自然闭合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家长可根据医生的评估和建议,选择介入或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先心病,总体来说是安全的,潜在的并发症有残余分流、传导阻滞、溶血等。”赵翠芬说,所谓残余分流,是已经根据患儿情况,选择了合适型号的封堵器,但可能有少量或微量的分流,介入手术后,过一段时间分流会消失,一般对孩子影响不大。
  再就是传导阻滞,一般可以自行恢复,但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就要引起足够重视,一般术后每天都做12导联心电图,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电图变化。这些并发症发生率都极低,即便发生了,也都有应对方法,所以不必太过担心。
  孩子手术后,该如何控制活动量呢?赵翠芬表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介入手术,体内放置有封堵器者,为安全起见,建议术后6个月尤其头3个月,不要做剧烈活动。常规在介入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复查,以了解治疗效果、心脏恢复情况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