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贷”是运营商欺瞒,还是消费者马虎?

齐鲁晚报     2023年06月27日
  近日,不少读者投诉称,在电信三大运营商办理业务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业务员办理了贷款。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运营商均推出类似的“优惠购机”“宽带优惠”等活动,用户在支付很少费用甚至免费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手机、手表或宽带等产品,前提要求是,用户在网时长24个月或以上,每个月消费套餐满足一定额度。在此过程中,运营商会引入第三方信用机构进行担保,一旦用户离网或欠费达到一定限度,就会要求还款,甚至影响个人征信。
  “被网贷”现象近年来频频出现,有人求职时“被网贷”,有人美容时“被网贷”……可以说,“被网贷”是一种明显的侵权行为。那么,在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优惠购机”“宽带优惠”等活动中,消费者投诉的“被网贷”,是否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从媒体列举的实例来看,相关运营商有侵权嫌疑。比如,运营商业务员在宣传做活动送手机时,用户小杨办理了业务,后来收到消费金融公司的提示才知道,当初在营业厅开通的是类似消费贷的业务,而不是真的“送手机”。也就是说,“送手机”涉嫌虚假宣传,误导用户办理业务,造成信用逾期风险。
  再如,用户刘女士反映,“当时我们看着有点像分期(贷款),但是工作人员一再否认,并不是分期,是免费的,只是要每个月交话费即可。签署协议是因为他们要交回公司,只是工作流程。”换言之,即便用户办理业务时已经发现是分期贷款,但运营商推销人员仍不承认,导致用户被误导进而要被收取违约金。
  三大运营商都是知名国企,公众普遍认为国企信誉相对较好,操作会比较规范。但三大运营商的某些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业绩,往往会采取欺瞒方式来达到推销目的,上述两例就能说明问题。此前,有记者走访多家电信营业厅发现,一些营业员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为客户办理分期贷款业务。
  所以,用户“被网贷”现象亟需引起三大运营商高度重视。不管基层营业厅工作人员以“送手机”名义给用户办理分期贷款,还是以“宽带优惠”等名义操作,都必须规范基层人员的销售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而且还让消费者面临信用风险;同时,也会影响电信运营商公信力。
  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用户在参与运营商相关活动时,事先未了解清楚就盲目参与,事中签订协议时不认真对待,以至于为自己的马虎付出了代价。就拿上述例子来说,用户既然“看着有点像分期”,就应该认真阅读协议内容,而不是相信运营商工作人员随口推销。因为“口说无凭”,在没有相关录音等证据的情况下,协议才有约束作用。
  同时,从相关案例来看,不管是用户“话费消费额度不够”,还是想更改话费套餐,本质上都是违约行为,运营商自然有权要求用户履行契约。而电信专业分析人士也指出,“电信运营商有信用滥用的情况”。
  因此,对于部分用户“被网贷”,电信运营商要进行精准治理。比如,对运营商基层工作人员的推销全过程,要求录音录像以备查,可倒逼推销行为规范化。再如,所谓“送手机”活动,究竟是免费赠送还是附加相关条件,都应该明确告知用户。另外,运营商与消费贷款公司之间的合作行为,也要规范。 
           据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