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行走一路诗

齐鲁晚报     2023年09月12日
  □倪自放

  一个诗人写下第一行诗,是什么触动了他的第一缕诗绪?对于诗人李林来说,六年前开始写诗时的情形甚至有些狼狈。
  李林,笔名子木,肥城市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有过十年的空军生涯,后从警二十余年,现供职于肥城市公安局。已出版《挂在楼角的月亮》《母亲·渡口》等五部文集,作品刊登于《山东文学》《青年文学家》《花溪》《鸭绿江》等报刊,与文学为友,勤耕不辍。
  2017年的初秋,在特警大队副大队长岗位上忙忙碌碌的李林,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烦恼。2017年9月,儿子离家去天津上大学,李林才突然发现作为父亲的自己,与儿子无法沟通。从部队转至地方的二十余年,李林较多的时间在基层派出所工作,后到特警大队任副大队长。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没白没黑工作的李林,对儿子的学习生活关心不够。等儿子即将离家上大学时,李林才突然发现自己错过了孩子相当长时间的成长。
  直到六年后的2023年初秋,谈起当初与儿子情感上的隔阂,这个五十岁的硬汉仍差点潸然泪下。“没法沟通,两人说不了两句话就得瞪眼。”李林说,这种“僵局”持续到2017年9月孩子去天津上大学之后。
  为了与儿子沟通,李林决定给远在天津的儿子“写信”。“写信”的形式是发微信,但多数微信内容都石沉大海,得不到孩子的回复。有一个傍晚,一筹莫展的李林突然想到了写诗,“一开始写的是古体诗,最初也不讲究什么格律,也不懂,就是诗言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也不一定是写给谁的。”李林说,把自己写的第一首诗用微信发给了儿子,依然没有得到儿子的回复,李林也没期望儿子一开始就会回复。
  慢慢地,李林就想着用诗歌的形式与孩子交流,但因为接触文学作品比较少,李林说自己最初写诗是真正的误打误撞。重拾笔墨,组织文字,对李林来说难度不小,于是找来相关的文学书籍读,一开始根本看不下去,转念一想,读书写诗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和孩子更好地交流吗?因此,也就咬牙坚持下来了。
  谁曾想,在克服最初的不适后,李林竟然一头扎进书籍里不能自拔,渐渐为书香所浸染。李林说,通过看书,自己明白了以前很多不知道的道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就更想把这些道理和文化告诉儿子。与文学,更是有相见恨晚之感。
  用诗歌与儿子交流,儿子的接受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慢慢地,李林发给儿子自己写的诗,会得到儿子的回复,但回复比较简单,父子间关系有所缓和,但依然交流不多。李林说,应该感谢写作,写作让自己受益匪浅,也真正地改变了自己。为了与儿子交流,李林在写诗的同时果断戒酒。最初,儿子根本不相信李林能戒酒,更不相信父亲能写诗。在儿子确定了李林戒酒和写诗两个事情同时进行之后,孩子受到的触动是很大的。一个年过四十的父亲能果断地改变自己,让李林和儿子重新走到了一起,心更近了,亲情更浓了。慢慢地,儿子会通过微信回复李林写的诗,有时交流一下诗歌的内容。
  通过文学的熏陶,李林的精神面貌大变,也得到了文学界前辈师友的鼓励,包括前辈诗人叶文福、冷慰怀、马启代,当地师友张晨义、李华刚、陈士杰。2018年,李林出版了自己的首部作品集《李林诗歌散文集》,收入李林早期的诗歌散文作品共计200多篇,对于这部作品集,李林的中学老师李华刚评价说,“毕竟是曾在蓝天翱翔,俯视苍鹰的人,他的思维深邃,见解异度,悟性畅通无阻,诗歌、散文对他来说如酒中畅谈,往往给人以快意人生的淋漓和情感升华的阅读体验。”“毕竟是有故事的人,流露于笔端的故事、人物、风景给人以幽远的怀想和遐思,常常令人思有所悟,悟有所获。”
  李华刚对于李林的评价,虽然针对的是李林早期的诗作和散文,但“快意人生”和“有故事”的评价,在李林随后逐渐成熟的当代诗创作和散文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李林在《别》中写道,“蟋蟀,窃窃私语/声声哭泣静止了黑夜/月光,扭头别过”。他在《红月亮——致敬父亲》中写道,“南风送来收获的味道/我看见父亲在前行/弯曲的背变成拉满的弓/刺痛我傲慢的眼睛/和麻木的心灵”。
  著名诗人马启代编发过李林的第二本诗集《挂在楼角的月亮》,并称李林的创作为“有情有义有燃烧的诗魂”。记得泰戈尔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位诗人走不进他们的生活,他诗歌的篮子里装的可能全是无用的假货。马启代评价说,李林的诗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和生存体验的全部体悟,我不敢说他诗歌篮子里的货物多么优质,但保鲜保真没有任何问题,至少在他个人的意义上,他已实现了自我书写与文本同在、诗意情怀与现实体验融合,诗歌写作成为他对世界倾诉的主要方式。李林不是技术主义者,他满怀诗意全身扑向艺术,看似粗犷豪迈,实际也有细腻和柔美,特别是他诗歌集的同名作《挂在楼角的月亮》就给人静谧、忧伤而又令人无限神往的审美感受。
  虽已中年,李林在写作中体现的趣味和童心却有着鲜活和盎然的气象,如“湖水打着瞌睡/新发的嫩绿/把手指悄悄伸进湖水腋下/冷不丁地一抚,又迅速地抽手/假装若无其事//湖水醒了/茫然四顾/——谁在捣鬼/顽皮的嫩绿躺在湖的心里/窃喜”。
  质疑和追问是李林诗歌的支撑点,在《夏日的乌云》中他说,“乌云,你是来驱赶炎热拯救世间/还是增加闷热助纣为虐/让我们拭目以待”。在《一条游在夏天的鱼》中,他以“我是鱼,请给我鱼的清凉”所做的呐喊,让我们窥见一个诗人对生命的怜悯和对自由、尊严的渴望。
  李林居住在小城的西北角,单位在小城的西南角,小城的西南面是一座白云山,一条康王河自东南向西北穿过小城。每天早晨,李林五点多起床出发步行去单位,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经白云山到单位,徜徉在郁郁葱葱的白云山,一篇篇诗歌被记录在手机上。傍晚下班路上,李林一路行走在康王河畔,看人间烟火,抒心中豪情。从最初与儿子交流而引发的诗绪,到现在诗歌成为李林业余生活的大部分内容,李林一路行走一路诗,丰盈着自己的心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