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学生获得感

◇ 刘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齐鲁晚报     2023年12月22日
  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手段进行组织设计,提升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红色文化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为走好“新征程”提供文化动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可以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主要包含思想道德和法治两个层面的内容。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思想道德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另一方面,法治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以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让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红色文化中不仅到思想道德层面的内容挖掘,同时还有法治探索道路的传承与赓续。丰富的红色文化蕴含的强大精神内核、体现崇高政治品质、传递积极正向能量;充分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基因、探索好红色文化教学模式,可以赋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推动课堂从理论到实践的再次结合,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课程。
  从教学整体布局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优化提升专题教学水平。甄选恰当的红色文化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全面引导文艺载体的价值导向。同时,红色文化融入方式有待优化提升。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逻辑架构、表现形式,能够搭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课程实体要素,但是就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工具载体的协同程度影响课程实施。
  另外,不同形式的文艺载体,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专业特点,灵活生动地将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之中, 并用易懂的语言、通俗的艺术方式阐释学科的基本思想和理论,需要思政课教师不仅由过硬的理论功底,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吸引学生,为红色文化的融入奠定情感基础和认同前提。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使师生双方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共同产生彼此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学情的调查研究,更加全面掌握教学对象的调研与定位,从“需求侧”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红色基地的研学体验、红色舞台剧的展演、红色诗歌的朗诵大赛、红色微视频大赛等都是让学生能够躬亲实践,参与其中。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基本诉求,还能全方位的立体地将红色文化贯穿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获得感。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环境,红色文化的获得和整合更为便捷,红色音乐、美术、文学等经典文艺作品,用文学解读、艺术表演、成果展示、文化创作等进行展现,特别是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融入红色文化,可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有意义”的理论讲授,变成“有意思”的认知收获。
  当代大学生是将以主力军的角色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红色文化入心入脑则是高校思政工作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使命和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要贯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智启人、以行正人,充分运用好红色文化载体的多种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获得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