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巧解降黏剂“水土不服”

齐鲁晚报     2023年12月25日
  本报12月24日讯(记者 顾松 通讯员 任厚毅 何旭) 今年以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持续加大降黏复合驱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规模,已经实施这项技术的10个单元34个井组年增油量达到4万吨以上。
  稠油区块前期主要以蒸汽吞吐开发为主,然而,经过多轮次开发后,采收率持续下降,亟需新的接替技术挖潜剩余油。尤其是目前低效水驱稠油油藏还面临特高含水、驱替不均衡、水窜严重,以及常规降黏剂在油藏低动力条件下乳化困难等诸多问题。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稠油所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块油藏特征及开发难点,持续进行降黏复合驱降黏体系和注入工艺的升级迭代,有序推动降黏复合驱项目开展。
  “在实验室测试黏度很高的降黏剂,一到现场就‘露怯’。”为解决实验室和现场存在的问题,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稠油开采化学剂研发专家郑万刚买来各种化学试纸,一次次跑井场、测水质,关键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原来是现场和实验室的水质不同,导致研制好的药剂“水土不服”。
  解决了这个降黏剂“水土不服”问题后,2020年5月,科研人员选取滨南采油厂尚一区外围稠油区块,开展降黏复合驱先导试验。据了解,这些区块存在层薄、油稠、物性差、地层水矿化度高等一系列难点,采油速度仅为0.61%。
  针对上述难点,科研人员研发了兼具水相增黏、油相降黏的抗高矿化度高效降黏体系,应用于现场后,3个井组的日产油由33吨上升至53吨,含水由77.4%下降至67.1%,井组平均原油黏度由3146.1毫帕秒下降到1346毫帕秒,先导试验取得显著开发效果。
  自2021年方案编制开始,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降黏复合驱项目组联合勘探开发研究院稠油室、滨南采油厂技术人员频繁对接尚一区外围扩大井组的油藏特征及开发状况,反复进行方案优化设计,提出“前期高注采比补能,中后期分井组堵调”的工艺思路,以期获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2022年6月,尚一区降黏复合驱项目推广至10个井组,涉及油井33口。随着油井数增多,井组平面差异性增大,开采面临失衡难题。
  科研人员耐心细致分析油水井动态对应关系,攻关形成驱油体系保黏技术、降黏驱流线调控技术,同时配套水井调剖、低受效油井吞吐井引效等工艺技术,逐步实现平面各向均匀受效。截至目前,井组日增油45吨,累计增油1.9万吨。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尚一区继续推广至26个井组,覆盖地质储量583万吨。”对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实现高效开发,郑万刚信心满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