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失衡的对弈大戏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02日
  □陈佳佳

  作为口碑、热度兼具的“叔圈顶流”,张颂文的“扛剧能力”一直颇受关注。由其主演的开年大剧《猎冰》不负期望,一经首播站内热度便直线飙升。然而,剧集在热度不断攀升的同时,成品质量却引起了较大争议。作为行业新人,主演之一姚安娜的稚嫩表现毫无疑问为新剧口碑带来冲击。但更值得注意的,或许是导演高群书贯彻始终的纪实拍摄追求。正如他在复盘长文中写的那样,“所有的遗憾,责任都在我。”粗粝的小成本剧未尝不可出精品,《猎冰》出乎意料的市场反馈源自叙事比重的失衡。
  《猎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南部沿海。主角黄宗伟身为不法分子,依托顶级的化学天赋制出高纯度毒品。反侦查意识极强的他狡兔三窟,而彼时条件简陋的缉毒警只能费尽周折、人肉追查。作为全剧最为核心的叙事链,这场历时多年的漫长追击战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的特殊设定是让一切猫鼠戏码成立的前提条件。如酒店入住不用登记身份证、传呼机难以查询通话记录、火车票倒卖生意火热等。苛刻的缉毒实况,为文艺作品的戏剧性巧合创造了诸多发挥的空间。
  然而,剧集前期匮乏的画面表现力,不足以撑起铺垫背景的大梁。高群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刻意没有描写过多警察故事,而这种写实似乎正是他想追求的粗粝质感。但是,纪实的剧集风格更需导演对于画面、细节的极致拿捏。开头对于缉毒警流水账式的表现手法,难以让观众快速共情。气氛烘托不过一呼一吸间,将警察的戏份作为开头引入,显然是并不明智的选择。干涩无味的演员台词配上较为脸谱的刑警大队形象,情节的推拉魅力荡然无存,也使得观众对剧本产生先入为主的挑刺预设。直至后期张颂文及其反派角色的出现,我们才恍然觉悟,原来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缉毒故事,一切情节困惑之处原有时代背景、故事原型的支撑。微妙的差池使得剧集质感从“粗粝”转为“粗糙”,这也导致后期狂飙式的对峙戏魅力大打折扣。
  这种失误并非巧合,而是源于导演对风格拿捏的考量。作为警匪题材教科书式的人物,高群书创作过《征服》《神探亨特张》等诸多佳作。“自然流露”“写实”一直是他的创作审美。故而,他擅用小成本的非职业演员,打造出世俗真切的底层众生相。但历来追求粗粝感的他,在《猎冰》中却没有展现出大开大合的“大案”驾驭能力。“纪实”并不意味着“设计”的缺失,适当的发挥与渲染可以增强剧情可看性。在缉毒持久战中,何以维持冗长叙事的新鲜感是一大难题。抛去“作者电影”的烙印,在《猎冰》中体现出来的质朴与生涩或许并非风格的选择,更多是导演技法的力有未逮。基于成本限制、个人局限,“如果能再有多一点时间去打磨新演员”“如果能把警察的戏写得更好一点”也成了导演复盘后的遗恨。
  除了纪实风格带来的质感争议,警匪双方的割裂叙事也成了热门话题。一个过瘾的群戏应当环环相扣,借力共赢。然而,《猎冰》里正反派人物的塑造却有些失衡。其中,争议最大的当数姚安娜饰演的女警赵友男。作为《猎冰》警方力量的代表人物,其草率的角色设定似乎难以说服观众。为了突出赵友男的特殊,她总能在开会部署任务的严肃时刻有深刻见解,一句“没有什么证据,就是觉得可疑”不禁让观众怀疑主角的专业性。试想,一桌都是老练的缉毒警察,为何其他人每次都犹豫不决,无法掌握关键线索,唯有她能够敏锐察觉呢?将其简单地归于赵友男胆大心细的性格或许过于草率。
  当然,我们能看出导演尝试努力地丰富每一个角色的人物背景。比如,身为缉毒对手戏的重要一角,赵友男的家庭故事刻画较为详细。她有着两个不太省心的姐妹。二姐嫌贫爱富,自以为嫁给富人衣食无忧的她嚣张而自信,殊不知命运的馈赠早已标好了价码。面对婚后出轨且家暴的丈夫,二姐仍然选择不离婚。在她的衬托下,赵友男的独立自强显得格外珍贵。然而,这样的家庭环境是如何塑造出她的性格,她的成长经历是如何磨砺出她的专业本事的?我们仍然不得而知。观众从剧本里读不出来,从演员的二次诠释中同样看不出来。
  相较正面势力,作为反派的一方似乎得到了更精心的打磨。如果说剧方想要呈现的赵友男是个草率年轻、血气方刚的少年侦探,那么主角黄宗伟就是个心细如针、有勇有谋的天才罪犯。作为故事极力打造的主人公之一,黄宗伟的角色塑造自然少不了“爽文”光环。他的人物叙事也充斥着诸多异于常人的突出表现。但相较公安人员形象的打造,黄宗伟的人设似乎更令人信服。剧集中有大量的情节为黄宗伟的性格背书,加之张颂文自行设计的人物细节,使得角色迸发了纸面上不曾有的魅力,能够让人信服。割裂的正反派叙事使得剧集情节衔接生硬,本应呈现强强对峙的猫鼠大战略显单薄。这种对抗力量的失衡,也体现了形象刻板化的弊端。《猎冰》因有张颂文的加入显得格外鲜活,也因为其叙事的不平衡突显了其他人物的呆板。一场精彩绝伦的对弈大戏,最终因为角力失衡而遗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