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馒头的“礼道”
  • 2013年0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白英
  每逢过年,最热闹的一件事就是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串门,当然少不了送上礼物。说起礼物,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小时候的美好记忆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随当老师的妈妈生活在她任教的地处太行山的山西阳泉山底村。那时候,正月里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拿的礼物叫“礼道”。所谓“礼道”就是自己家蒸的大白馒头,为了喜庆,有的用特制的颜料在馒头顶上点个大红点,像个白胖胖的闺女在眉目传情;有的专门多放碱造成馒头开花,像是一张欢乐的笑脸。还有一种用黄米面制作、最后油炸出锅的像花朵一样的面食。据说,过去的人把这种食物装在褡裢里,把袋子都弄得油渍渍的,后来人们就称这种面食为“油布袋”。
  送“礼道”有很多讲究,一般根据关系的亲疏,送八件或十二件,而十件是办丧事的礼数。条件好的人家,全部都是大白馒头,条件差一点儿的,就要搭配几个“油布袋”了。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要花好几天时间,用大铁锅蒸整个正月需要的馒头。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馒头的独特香味,馒头味浓了,年味也浓了。
  我家是教师家庭,这里的民风崇尚尊师重教,每到年节,都有好多学生和家长来送“礼道”拜年,我家的大白馒头就特别多,能放满一个小瓮。这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在各种样式的馒头中,有一个特别白又特别光滑的馒头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毫不犹豫眼疾手快地挑出了那个最白的,狠狠地咬了一口。突然,嚼着嚼着,觉得味有些不对,一看,原来这个馒头外面一层是白白的精粉,所以显得特别白,而里面却包了黑黄的麸子面,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妈妈告诉我,有的人家白面少而人口多,过年又要走到礼数,只能用这种办法解决。那个时候白面吃得少且加工不精,所以,人们就特别喜欢那种又白又细的白面,反观现在,饮食上又开始倡导原生态、原汁原味,过度加工的食物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差啊。
  “礼道”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礼道”的组成渐渐变成了馒头加水果罐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馒头“礼道”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被统一加工装盒的糕点饮料所代替。如今,“礼道”的载体与形式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已变成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物品,甚至是一张张纸片式的购物卡、礼品券。人们对“礼道”的认识,也渐渐少了过去的期待、珍惜而多了功利色彩。要过年了,看看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礼品,最值得回味的,还是从前的大白馒头以及它所承载的传统年味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