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一家四口烧伤追踪
“病好了,我要回家画画”
2014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身体虚弱,小海森吃饭喝水依旧要依靠针管。
  收到燕山小学师生及家长们送来的捐款,小海森姥姥(右一)泣不成声。
     19日,本报以《“救救我”——菏泽一家四口被烧伤,治疗费告急!生命告急!》为题,报道了小海森一家分别在菏泽市立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的治疗情况,引起读者广泛关注,来自省内各地的热心人士纷纷汇来善款。记者了解到,女儿景景已经康复出院,爸爸秦敬林也在恢复中。而伤情严重的小海森和杜保敏仍在危险期,需要长期治疗。
文/本报记者 陈晓丽 尹明亮  片/本报记者 王媛
小海森完成第三次手术 已有感染迹象,这几天最关键。
  脸上终于摘掉了厚厚的棕色纱布,露出粉红色的脸蛋,24日,当记者再次来到山东省立医院时,躺在病床上的秦海森没有了呻吟,但看起来比之前却要虚弱了一些。就在几天前,海森做了入院来的第三次手术,将头部部分皮肤移植到了两肩。
  躺在床上,不知是因为难受还是虚弱,对于前来探望的人们,海森已经无暇顾及,但在姥姥的提醒下,会用微弱的声音说声“谢谢”。爷爷秦传运几乎时刻陪在旁边,“皮肤移植手术做了后,孩子还是有些疼,但能做手术,哪怕他疼,我们也宽慰一点。”自烧伤以来已经20多天,同在住院的妈妈伤情已经慢慢看到好转的希望,但小海森背部烧伤过重,已经出现了感染的迹象。
  “医生说,海森能否度过危险期,这几天非常关键。”秦传运说,由于背部感染,海森头两天状态一度很差,眯着眼睛,话几乎也说不出来了,几乎是半昏迷状态。幸好几天治疗下来,海森精神有所好转,这也让一家人感到欣慰。
妈妈意识清醒,情绪却不稳定 “过了两个小时小海森没回来,她又哭了”。
  虽已治疗20多天,但小海森伤势最重的背部没有明显好转,为此,医院购置了恒湿恒温的新悬浮病床。由于海森转到了悬浮病床,曾经在一个病房的妈妈杜保敏如今看不到儿子。但与儿子一样,杜保敏同样对亲人深深地依赖着。“看不见孩子就着急。”孩子舅舅杜保华说,“这些天孩子妈意识清醒了,但说不出话,总是哭,前两天小海森因为要手术被推出病房的时候,她就开始掉眼泪。过了两个小时小海森没回来,她又哭了。”
  “妈呢,哪天回来?”21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医院时,思母心切的杜保敏含糊不清地问旁边的大哥杜宝华,示意给妈妈打个电话。
  陪了母子俩十几天,海森姥姥腰椎、颈椎犯病,回家打了几天吊瓶。电话打通,说不出话的杜保敏只能这样听听妈妈的声音,随后眼泪就不断地流了下来。情绪的波动,让杜保敏呼吸更加艰难。大哥杜宝华急忙拿起床头的氧气罩,放在杜保敏切开的气管上,然后抽出纸巾轻轻帮杜保敏拭去眼泪。
  电话打完,海森姥姥22日便又从老家赶回了济南。杜保敏的情绪稍微稳定了一些。“其实心里还是挂念孩子。”海森姥姥说,22日海森转移到了另一个病房的悬浮病床,母子两个再没相见,几经家人的安慰,杜保敏情绪也稳定了一些,躺在床上,无法行动,但看着曾经躺着海森的空空的病床,杜保敏仍偶尔落泪。
妹妹出院,爸爸也慢慢恢复 “看样子,孩子他妈问题应该不是特别大,就看海森了。”
  “好了,我要回家画画……”24日上午,对着站在病床旁的爷爷,海森突然冒出这么细细的一句,却让一旁的姥姥流出了泪,“孩子想家,现在想到哪儿是哪儿,头两天刚做了手术稍微清醒点,就说让给他幼儿园老师请假,他爷爷也没老师电话,这才罢了。”
  海森的一句话,让姥姥动容,但在病房里,守在海森旁边,姥姥总是鼓励着孩子。“孩子学东西挺快,别看才五岁,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名字都会写,在学校学了画画,回家就画。”走到病房外,抹去眼角泪水,描绘着曾经聪明伶俐的外孙,海森姥姥嘴角终于挂上了笑容。
  在济南,母子两个的伤情难言乐观,而让一家人欣慰的是,在老家,海森三岁的妹妹景景已经出院了,而海森的爸爸做完14日的跟腱手术后,也在缓慢的恢复过程中,预计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出院。
  “看样子,孩子他妈问题应该不是特别大,就看海森了,把这几天撑过去,希望能慢慢好转。”从开始一直陪到现在,虽有疲惫,但秦传运几乎时刻守在海森旁边,微笑着鼓励着,海森偶尔会喊声爷爷。时间长了,秦传运偶尔会走出病房,走到走廊劲头一个人发发呆,虽然年纪已大了,但至少现在他还是这个家的支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