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寒夜不归人“留门”,城市才会有温度
2014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钟倩          

  凌晨的济南,市区气温接近零摄氏度。此时,街头的麦当劳、肯德基等24小时店灯火通明,温暖如春,将寒冷拒之门外。除了食客之外,它们也吸引了这样一批人:跑空车的的哥、等火车的旅客、熬夜苦读的学生、背井离乡的求职者……这些城市的夜行人,在这里求得了一个暂时栖身之所。(11月25日《齐鲁晚报》)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感触颇多,通宵读书的学生、跑夜班的的哥、背井离乡的求职者等,寒冬的夜晚,24小时不打烊的快餐店成了他们暂时的避难所,一杯热水、一处歇息的座位、一个免费过夜的地方,对他们来说,不单单是温暖,更多的是城市的接纳和包容,是心灵的停靠和精神的归属。这也从侧面映照出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能否为那些异乡人或者说有需求的群体提供温暖的停留场所,使他们在这里找到安全感。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光是街道靓丽、设施齐全,更多的是人文理念的落地和文明外延的广度。进一步说,接纳异乡人、关爱底层群体,不仅是停留在宣传口号、特事特办上,而且还是体现在细节关怀上。近日,杭州图书馆向拾荒人员开放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流浪、拾荒人员能够自由阅读,还能免费看电视、接开水等,让人心头一热。与其说彰显人性的光芒,不如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像学者所说“有一扇门为乞丐而开,才有资格叫天堂”,寒夜里有一个场所为外乡人而开,才是大写的文明。
  笔者以为,城市管理者应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多一些场所和机构向寒夜不归人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一些贴心服务;另一方面,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体现对生存权利和公民权利的起码尊重,让外乡人或有需求的群体能够找到家的感觉,温暖身心之余,拥有幸福感。
  归根结底,接纳寒夜不归人,是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也是社会走向成熟的内显。温暖的不只是人们的身心,也是公众的灵魂,让每一个人有尊严地生活,这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的无缝隙覆盖,也是日常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希望有更多的场所能够接纳寒夜不归人,多一些温情,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漠,少一些悲剧,这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进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