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好大剧院、演武楼,菏泽市政协委员赵丹提议——
“式模作运业企、质性业事索探”
2016年0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德领    
    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菏泽大剧院和演武楼建成后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全市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菏泽市政协委员、菏泽市乡韵鲁锦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丹提议,在做好品牌策略、特色商品策略、原创策略的同时,应走出一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道路。

与景点链接成统一线路 形成赏花、赏景、赏建筑有机统一
    菏泽大剧院和演武楼的建成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是菏泽人心中的骄傲。作为政府投入巨资建成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如何被充分利用成为市民关注的问题,也是正在参加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应该充分利用,使它们真正成为菏泽百姓休闲娱乐、展示菏泽丰富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赵丹说。
  “菏泽作为戏曲之乡,有很多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也涌现出很多百姓喜爱的戏曲演员,应该让菏泽戏曲借菏泽大剧院的‘舞台’发扬光大。另外,大剧院、演武楼还可以发挥教育青少年的作用,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展览,展示菏泽悠久的历史文化。”赵丹坦言,演武楼以及牡丹广场的建成,增加了菏泽城区内的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菏泽大剧院外型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这在国内很少见。可以适度开放大剧院、演武楼,把它们与曹州牡丹园、环城公园、赵王河公园等景点链接成统一线路,形成赏花、赏景、赏现代建筑的有机统一,增强菏泽的旅游吸引力。
探索独特经营管理模式 按事业单位管理、企业化运营模式
    “作为上海新建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从规划到竣工、营业,上海大剧院一直走的是一条市场化运作之路。上海大剧院共投资9亿多元,其中3亿元由市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拨出,6亿元由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融资解决。建成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大剧院要走出一条以一流艺术与市场运作完美结合的路子来。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既不拨款,也不要求回报。在管理上采取企业自主管理的方法。于是,上海大剧院走上了一条不同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不仅没靠政府拨款和企业资助,每年还节余3000多万元。他们是如何自己养活自己的呢?事业性质企业运作,是大剧院成功的关键点,菏泽也可以模仿。”赵丹如是说道。
  “要做好品牌策略,积极探索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按照事业单位管理、企业化运营的体制模式,设计以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强力支撑的管理运营模式,精心打造为苏鲁豫皖小高地的集聚地、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重要文化地标的品牌。”赵丹直言,实行差异化经营,确定主打艺术门类,形成高雅艺术产、供、销、游、娱、购、一条龙的集团化产业链条,同时,举办常设性特色商品活动,品牌活动的锻造意义远比剧院经营本身更为重要,对于城市市民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次文化朝圣。
  学习借鉴国际优秀剧院管理经验和演出运作模式,遍邀一流的艺术家参与剧目创作生产,催生艺术精品。同时,还要嵌入市场运营,把菏泽市特色产品引入进来,打造“来菏泽最想买的100个特色旅游商品”。赵丹表示,还要做好原创策略,艺术创作与生产实施原创。“从引进剧目到联合制作,不论和谁合作,在借用外力的同时,要参与剧目及舞台的制作和配置,培养锻炼自己的制作和演出力量,联手制作拥有自主版权的剧目。像国内城市比如东莞采取‘政府扶持、基地整合、社会运作’模式进行操作,成立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与国内知名文化中介公司和艺术单位合作,创编生产音乐剧精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