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筝曾居中国五大流派之首
“山东味道”难觅,何时再现辉煌
2016年09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韩庭贵弹筝照
  鲍晓媛演出照
     山东筝曾被誉为中国五大古筝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浙江筝、客家筝、潮州筝)之首,它以丰富的曲目、刚劲的音乐气质和朴实流畅富于抒情性而著称于世,但近年来它的发展明显滞后。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副教授鲍晓媛认为,山东筝派亟待续航。
  本报记者 华章

大师远行留下空白
  8月16日,87岁的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韩庭贵先生因病去世,这是山东筝派的重大损失。鲍晓媛说,这意味着生活在山东的老一辈古筝艺术家最后一位能称得上大师的人远去了。
  山东筝之所以曾在全国各大筝派中居于领先位置,主要原因在于上个世纪集中出现了几位既能弹奏又能创作的大师级人物,如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等,三人以师兄弟相称,他们皆出生于享有“书山戏海,筝琴之乡”之誉的山东省郓城县,从小学习山东琴书,都曾拜有“丝弦圣手”之称的盲艺人王殿玉为师学习擂琴。山东筝的曲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二十首左右的“八板体”传统古曲,另外大部分则是由山东琴书音乐演变而来。三位大师的出现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中期,高自成长居西安,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赵玉斋定居沈阳,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年龄最小的韩庭贵继续留在山东,后调入山东艺术学院成为古筝专业奠基人。
  高自成创编的代表曲目为《高山流水》《凤翔歌》等。赵玉斋创作的代表性曲目之一《庆丰年》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奏后,受到毛主席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庆丰年》的诞生也开辟了双手弹筝的新时代。赵玉斋大胆改革,将筝弦由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从而奠定了现代古筝的雏形。
  韩庭贵是师兄弟三人中唯一留在山东的一位,他创作演绎的筝乐作品散发着地道的山东味。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1978年根据成武县民歌改编整理的《包楞调》,这部作品堪称“山东筝乐传统韵味及技法的集大成者”。1985年创作的筝独奏曲《骏马奋蹄》已成为经典筝曲。1997年出版的音像配套资料《鲁筝曲集》,为山东筝派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赵玉斋、高自成分别于1998年、2010年逝世,韩庭贵于今年8月逝世。三位大师的相继离世为山东筝派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空白。
后继乏人阻碍发展
  鲍晓媛曾师从韩先生习筝多年,她分析认为,山东筝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后继乏人。虽然现在山东省学筝者的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演奏山东筝作品的人很少,为山东筝作曲的作曲家更是少之又少。像韩庭贵先生一样集弹筝、作曲、懂山东琴书于一身的人才再也没有出现,这严重阻碍了山东筝的创新发展。
  为什么演奏山东筝作品的人少?鲍晓媛认为,首先能准确把握山东筝乐作品韵味的教师本身就少;第二,目前供习筝者所使用的诸如“业余考级教材”之类的作品集中包含的山东筝乐作品不多,客观上也给习筝者学习演奏造成了困难;第三,大量优秀传统作品是山东筝派立足的根基,但是山东筝派要发展,更需要众多与时俱进的新作品。目前,最新的山东筝乐作品还是韩庭贵等身兼演奏、创作于一身的老艺术家创作的,没有专业的作曲家涉足山东筝乐创作领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东筝的发展。
山东筝人该发奋了
  鲍晓媛曾多次担任全国古筝大赛的评委,她深刻又无奈地体会到,目前包括一些演奏家在内的诸多古筝演奏者演奏的所谓山东筝作品已完全失去了“山东味道”,对此,山东筝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多年来,山东筝人并未团结起来为宣传、发展山东筝而努力,使得曾经流行全国的山东筝要靠着回忆当年的辉煌来找“存在感”,若再不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发展,当年的五大流派之首岂非要葬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鲍晓媛说,作为后起之秀的陕西筝派近年来可谓独领风骚,这与大量陕西筝演奏家和优秀专业作曲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分不开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多多学习陕西筝人的经验,希望山东筝演奏者与专业作曲家多进行交流合作,同时她也呼吁当代优秀作曲家多为山东筝的复兴提供优秀的作品。
  “山东筝人真该发奋了,否则山东筝曾有的辉煌将来只是一种回忆。”此言当不虚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