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文学高原上的一座高峰
——追忆著名诗人、作家苗得雨同志
2017年09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于钦彦
>> 老百姓的好朋友
  如果说抗战时期是苗得雨同志诗歌创作的发端期,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近20年,可算是他诗歌创作的成长发展期。
  1951年5月,苗得雨被正式调入山东省文联工作,先任山东省文联编创员、华东文联创作、山东省文联《前哨》、《山东文学》副主编,后又担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名誉主席等职,为我省文艺工作付出大量辛勤劳动和贡献。
  对苗得雨来说,不管是从农村走进城市,还是从报社走进机关,他始终没有忘记沂蒙山。沂蒙山的老百姓很多认识苗得雨,一提起苗得雨,大家都伸出大拇指:“老苗是俺们农民的好朋友!”用苗得雨自己的话说,“横着跑了竖着跑,采用‘梳篦战术’”。为了寻访当年掩护战士的红嫂,他先后跑了十几个村庄,最终写成了《沂蒙山妈妈的诉说》《巍巍孟良崮》等文章。他深情地写道:“几个中年农民专门当向导,她们从没走过远路,这些日子走的路,比得上几十年走的路。我苗得雨不论到什么时候,也永远忘不了沂蒙山的父老乡亲们!”
  苗得雨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沂蒙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喜欢倾听群众的心里话,最爱与老百姓交朋友。一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民群众中,他就会心潮澎湃,诗兴大发:“你去开荒我来种田/你播种子我去种棉/封山造林砌石穿井/打水浇地不靠天/鸟语花香好风光/变工小组大生产/你呀帮我我帮你/大家小户忙得欢”。这首《生产曲——二月里来好风光调》画面感极强,就是他看到沂蒙山农民群众热火朝天、喜气洋洋建设家园的繁忙景象后即兴创作的。
  苗得雨曾说:“都说我的诗歌‘土得掉渣’,我这种土其实是‘土得纯粹’,‘土得有味道’!”在描写沂蒙山的作品中,苗得雨创作了《家乡歌》《沂蒙春》《醉人的泥土气息》等一系列诗歌,他把目光聚焦于家乡的山水风光,淳朴民风,百写不厌,常写常新。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时期,1962年国民经济一度好转之时,苗得雨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轻松活泼、脍炙人口的诗歌《柳哨》:“吱唔唔,吹柳哨/把小燕儿吹来了/把田野吹绿了/把春意吹浓了。把童年的记忆吹醒了/苦的记忆,甜的记忆/都与春天一起醒来了……”这首诗歌节奏明快又饱含深情,一句“都与春天一起醒来了”既包含了当时形势的好转,也包含了生活的可喜变化,既描写了自然生态、生活场景,也刻画了人们情绪和心理上的崭新风貌,实为文学佳作。

>> 全国闻名的“抗战作家”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春风涤荡神州,苗得雨同志以他的独特视角创作出了诗歌《燕》:“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小燕儿/衔着春光飞来。”诗文短短四句话,却充分描写出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那种拿捏不准、左观右看、驻足等待的心态。这首佳作成为他新时期的代表作,被收入《中学生课外读本》《中国当代文学教材读本》等书籍。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苗得雨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创作视野、题材和艺术水平大大提升。诗人经历诸多社会磨砺、人生况味和生活的锤炼,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容淡然,明心见性。这一时期的作品有讴歌也有鞭挞,有抒情也有议论,最引人注目的是添加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批判,读后耐人寻味、感触良多。他在《以往,不全是丢失》这首诗里就曾这样反思:“不要老是惋惜、懊恼/不要总把往日絮叨/那些遭难与吃亏的岁月/不光向我们提供一种思考……世上凡甜都自苦中来/天下没有悲痛/便没有欢笑……”这充分体现了诗人朴素而又深邃的哲学思考,折射出诗人博大乐观的人生情怀。
  苗得雨是一个纯朴真挚的爱国主义诗人,为了让子子孙孙铭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那段艰难困苦、奋力抗争的岁月,他始终把抗战题材的创作贯穿自己的文学主题,持之以恒,铆足劲头,呕心沥血,创作了《抗战歌声的回响》《通向孟良崮的李桂芳“人桥”》《战时的国语课本》《我的抗战》等大量优秀作品。其中,《欢送哥哥上战场》是抗战名作之一,描写的是送亲人参军的热闹场面:“小包袱,背身上/哥哥起身往前方/你在前方莫想家/家里的活儿俺担当/等到胜利回家时/咱再欢乐闹一场。”许多这样情真意切的诗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为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的15位著名诗人授予“抗战功勋诗家”的荣誉称号,已故著名诗人艾青、臧克家名列其中。作为山东人的骄傲,苗得雨同志亦获此殊荣!
  2015年,苗得雨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抗战作家”。这又是一个国家级的荣誉头衔,是对苗得雨文学创作的高度评价和褒奖!
  当时,对苗得雨获得全国“抗战作家”荣誉称号,许多媒体给予高度关注,有的媒体评论称:“读苗得雨先生的诗文,都会时不时地、有意无意地浸洇出一种民族性、时代性、现实性、历史性、传奇性和预见性,让人读着不是热血沸腾,就是浸透灵窍,给人一种彻悟之感。”创立我国诗歌研究体系的著名诗论家周良沛也曾高度评价:“我相信郭沫若的《女神》绝不能顶垮刘大白的《卖布谣》;艾青的创作成就再大,也不可能取代苗得雨。”

>> 沂蒙精神的忠诚歌者
  苗得雨同志是沂蒙山的优秀儿子,始终热恋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故乡沂蒙山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创作的许多讴歌沂蒙山、赞美沂蒙精神的优美诗歌,广为流传。比如,在《沂蒙山颂》里热情地写道:“人们说它矿藏多/它最多的矿藏是铁与钢/人们说它出产多/它最多的出产是坚硬和刚强。”这些质朴雄浑的诗句,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沂蒙山这片红色热土的无限热爱和崇拜之情。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响彻在蒙山沂水、飘向神州大地的沂蒙传说,让无数中华儿女在重温那段百万民工踊跃支前的光辉历史时不禁潸然泪下。苗得雨曾在1963年10月创作的诗歌《铁肩》中写道:“胶轮车,停在山前/山路,竖在云端/登山似登天/肩头,换上飞舞的扁担/……当年,这铁肩/担的是复仇的子弹/运送着杀敌的力量/肩负着必胜的信念/……今天,战天斗地肩更硬/肩头上,有烈火,有清泉/肩头上,大路长/肩头上,红花艳。”这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诗句,见证了老百姓对共产党军队的拥护,见证了民心所向和胜利的希望,向人们真诚传递了沂蒙儿女顽强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展现出一幅大美沂蒙奋发前进的壮丽画卷。
  沂蒙儿女和山东人民缔造的伟大的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苗得雨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亲身见证、经历和参与了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他的作品为沂蒙红色文化的形成注入了生动多彩的内涵,为山东乃至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苗得雨同志是沂蒙精神的忠诚歌者,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诗人、作家,是一位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文艺大家,是我国文学高原上的一座令人崇敬的高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苗得雨同志的事迹和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加快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