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向他们致敬
2017年09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吉壮
  黄海燕
  王磊田
  于龙涛
     9月10日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教师节,成千上万的教师已经与学生们开启了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他们也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迎来属于自己的教师节。在商河教育事业中,有这样一群教育工作者,他们在艰苦的教学环境中,默默地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传道授业。他们平凡,却是学生、家长心中最可爱可敬的人。教师节来临之际,商河县教体局对全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进行了评选,并向全县所有教师道一声:节日快乐!本报特意推出“教师节专刊·上篇”,就崔吉壮等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题报道。

  本报记者 李云云
通 讯 员 李元勇
崔吉壮:立足教育内涵发展,让“二孩”有地儿上学
  1992年9月份,崔吉壮开始踏上三尺讲台,2013年,他成为郑路镇教育助理员。目前,郑路镇有1所中心幼儿园、8所小学、1所中学,中小学在校生5100多人。近几年来,在崔吉壮的带领下,郑路教育由弱到强,由强到优,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今年郑路镇明德小学等三所学校在县教体局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其余六所学校获二等奖,九所学校全部获奖,郑路镇在所有乡镇中排名第二。
  从一名教师,到成为教师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改变的不只是身份,还有身上的担子。“之前上课的时候,想着给学生们讲好课就行,现在得想着全镇的孩子们,从宏观和全局上去谋划郑路镇全镇的教育发展。”崔吉壮说道。
  “立足教育内涵发展,专注教育质量提升”是崔吉壮对郑路镇提出的工作要求,为此,郑路镇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新建了郑路中学综合楼、餐厅及明德小学综合楼等基础设施近20000平方米;顺利完成了展家中学、郑路中学两处中学合并,把8处小学5、6两个年级全部调整到明德小学和展家小学两处学校就读等工作,实现了教育资源最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崔吉壮说“全县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后,我镇的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提升,已能够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校基础设施大力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眼下,不少“二孩”已经到了入学年龄,面对即将到来的二胎入园高峰,如何保证“二孩”学前三年的入园率,是崔吉壮一直担心的问题。目前,郑路镇仅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属于公办性质,其余民办园普遍存在规模小,办园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保证学前三年入园率,存在容纳不下的问题。
  “二孩入园问题一定要解决,咱得让孩子们有地上学才行。”崔吉壮说道。他和记者谈起了自己接下来的打算,计划增加公办园数量,支持鼓励民办园改善条件,扩大规模。现在,张庙小学幼儿园教学楼、营子小学幼儿园教学楼建设主体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装修。两处幼儿园共投资近600万元,建筑面积共2600多平方米。另外,为缓解展家片区幼儿入园问题,拟在展家供销社旧址投资800万元,新建3600平方米幼儿园一所,现已完成审批,近期可以开工。随着这几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完成,可以大大缓解幼儿入园难问题。
  因为教育理念的原因,幼儿园教学还有小学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崔吉壮希望家长能转变教育理念,摒弃孩子越早学习小学知识越好的落后观念。“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在幼儿园里,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玩好就可以了,小学知识到了小学学习也不晚。”崔吉壮如是说道。
黄海燕:我是一个好老师,但不是一个好妈妈
  黄海燕是许商街道办事处单元小学的一名教师,1997年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单元小学任教,一干就是20年。单元小学和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见证了她20年的欢笑和汗水,见证了她结婚生女。“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在单元小学退休。”黄海燕说道。
  黄海燕出生在教师世家,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师,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小的时候,看到爷爷和爸爸都有很多学生,就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有一群学生,出门被别人称作黄老师。”黄海燕说道。
  自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她除了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外还兼任着学校的少先队及财务工作,她的工作千头万绪,以至于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我女儿常说我是一个好老师,但不是一个好妈妈”。谈起女儿,黄海燕有些许内疚。女儿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了睡懒觉的权利,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啥时候睡醒了,喂饱了再送幼儿园,她是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上班就早早地把孩子拽起来,匆匆吃完早饭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后,再去上班,这也养成了女儿好好吃饭的习惯,因为时间不允许她有一丁点的撒娇和耍赖。
  最难的是中午,孩子睡不醒,叫起来就哭,哭得她心烦的时候,巴掌就不自觉地落到女儿的屁股上,女儿不知道挨了她多少次无缘无故的打,次数远超过她的学生。记得有一年的六一,她着急去学校给孩子们过六一,而女儿因为没有睡醒赖着不起床,在好说歹说叫起来后,又哭哭啼啼不好好吃饭。她着急,所以火气一下子上来,拽着孩子的胳膊照着屁股就是一顿猛打,最后吓得孩子一声都不敢哭,到了学校,看到班里的孩子都拿着气球高高兴兴地过六一,回想刚刚对孩子的一顿猛打,她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下班路上既委屈又心疼孩子的她对着同事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最后以给孩子花了“高价”买了一个六一礼物而收场。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黄海燕觉得老师的“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泉水,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做到博学多才。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对此,她有十足的耐心,她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实践、反思,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乐学、会学、善学”,摸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好像把所有的耐心都给了学生,而没有多余的耐心给我的女儿了,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她也慢慢地理解我,我觉得老师就是吃碗良心饭,我把教育当做事业,希望用毕生精力用心来做。”黄海燕如是说道。
王磊田:让教学和管理变成艺术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阶,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是王磊田的人生格言。自2011年工作开始,他就开始摸索着怎样成为学生的火种和石阶。
  步入教坛已经七个春秋,他与老师这个职业已经进入“七年之痒”,在和学生慢慢磨合之中,他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在他教学观念里,“要让教学变成艺术”,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七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也一直在苦苦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
  他觉得,只有艺术才是永恒的,只有艺术才能吸引人,也只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吸引学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艺术地处理教材,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40分钟的质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音频、视频、游戏等带入课堂,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7年的教学时间,对于王磊田整个教学生涯来说,略短,因此,他难以为自己的教育艺术风格下定义,摸索还在继续。
  作为班主任,他也希望将自己的班级管理变成艺术。身为班主任的他,作为艺术的主讲者,要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无论是授课还是平时言谈,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他平时不仅要保证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而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特别是每天一大早,他总是比学生早到校,一到学校就协助学生搞好卫生、纪律、进入朗读学习,下雪天更是提前到校清扫卫生区,这样,学生不仅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
  做一位快乐成功、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是他不断努力的目标,他觉得做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恢复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班级后进生无非包括三类:学习困难的学生、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既学习困难又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然而,她们表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自卑、孤独、缺乏做人的自信、不合群,或刻意的捣乱。通常他会多跟他们接触、交谈,有空的时候常跟他们谈心,如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谈谈他们假期怎么过;谈谈他们父母、家庭的情况,也谈一些学习方法,这些有意无意的谈心,往往会增进师生的感情,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从而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特别是他们点滴进步,王磊田都要在班内广泛宣传,使他们成为班级核心,让他们有自豪感,从而鼓起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在班内,王磊田还常开展“火眼金睛”活动看谁发现别人优点最多,并互相说一说,使班里的学生始终能处于发现别人的一种状态。他始终坚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最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

于龙涛:走进学生心里,才是最好的老师
  2008年,离开大学校园的于龙涛,成了商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教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他主要教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等学科。“专业对口,上起课来本应得心应手,没想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学生的表现给满怀热情的于老师浇了一盆凉水。
  于龙涛说,中职的学生很多因为家庭原因,比如,单亲,父母外出打工等,以前基础没打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所以让学生自主学到知识就比较难。学生自主意识差点,他就开始运用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专业课教学上,他将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把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到学生更感兴趣的操作上。有些章节,也会采用视频教学。利用网络的便利,给学生拓展知识面。“我没事的时候,就上网查资料,找教学案例,将教学难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慢慢地学生觉得学到的知识有用,学起来就动力十足。”于龙涛告诉记者。
  曾获得过市级优秀班主任、县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称号的于龙涛,对于“优秀教师”有自己的定义。他觉得“走进学生心里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
  他曾带过这样一名学生,上课迟到,睡觉,下课偷偷地抽烟,各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渴望独立和叛逆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偏偏在学生中间有一定的号召力,这种学生怕是让所有老师头疼,他也不例外。刚开始想用班主任的权威震慑住他,用学校制度吓唬他,但是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变本加厉。后来他改变了策略,发现他有个爱好,就是每天课外活动打篮球,正好于龙涛懂些篮球规则,也爱看爱打球,于是,课外活动他就坚持和他一起打球,休息的时候就和学生交流谈心,慢慢学生变得不再反驳于龙涛说的话,也慢慢听话了,改掉了他的一些不良习惯。
  于龙涛从那次成功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后,他意识到学生是渴望一个无话不谈的老师朋友,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长辈,学生也渴望得到真诚平等的对待。所以他觉得老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心里,做心灵的捕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需要我们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忠实的听众,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和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善于捕捉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引导教育和帮助,用真诚换取真诚,进而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慢慢成为学生最好,也是最需要的老师。”于龙涛如是说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