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国故城遗址出土新莽铜器
掩埋于井下,或与新莽王朝末期的社会动乱有关
2017年09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邾国故城遗址出土的新莽王朝度量衡铜器(资料图)。
     本报济宁9月6日讯(记者 朱熔均)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日前举行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出土新莽度量衡铜器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6月初出土的8件有铭文的精美青铜器,是新莽王朝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制造的度量衡器,也是首次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此类铜器。
  这批新莽铜器出自3号水井(J3),共有8件,即诏版两件、货版一件、衡杆一件、环权4件。3号水井为圆形砖井,下部用陶制井圈套接而成。井口直径1.1(井坑直径2.3)、深11米,错缝砌筑规整,大部保存完好。
  其中两件诏版形制大小基本一致,均为正方形,边长26厘米、厚0.5厘米左右,重约2700克。正面中央均阴刻81字篆书铭文,竖行书写,排列规整,共9行,每行9字。81字的铭文应是王莽建立“新”政权并施行度量衡改革的诏书。
  1件货版(暂名)也为正方形,比诏版略小而轻。正面阴刻7字篆书铭文,分别为“黄金”、“铜泉”、“絮”、“布”、“帛”,其中“黄金”位于中央,其余分列四方。
  铜权和铜衡共5件,应为1套。一件衡杆、长条形,两端有下悬孔及上悬孔各一个。残长约1.2米(推测残失部分约有1.1米,应合汉丈一丈),上有篆书铭文,内容与诏版一致。4件铜权形制均为圆环形,大小有别,直径6.7—27.5厘米不等,分别铸有三斤、九斤、重钧卅斤、重石四钧等计重铭文(按汉代一斤约合今0.5斤计算,分别重约1.5、4.5、15、60斤),另有“始建国元年正月葵酉朔日制”铭文,最大的一石四钧权还有81字诏书铭文。
  根据文物上的铭文信息推测,这批铜器应铸造于公元9年。综合3号井的出土层位和同出遗物判断,此井应建于西汉初期,到西汉末年的新莽时期,扔入这批铜器并填满杂物,以掩藏铜器免于被发现,其历史背景很可能与新莽王朝末期的社会动乱有关。

 □相关链接                  
首次科学发掘出土 数量、种类均最多
  根据现有资料,王莽时期的度量衡铜器以前发现很少,只在甘肃定西市和合水县等地发现了不足10件,而且多为村民偶然挖出。邾国故城这次出土的8件铜器是迄今为止首次经过正式科学发掘出土的,也是一次性集中出土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汉代度量衡器。这批铜器出自邾国故城遗址的宫殿区“皇台”之上,证明“皇台”范围应存在汉代官署区,这对研究遗址的城市布局和功能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地处峄山南麓,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6平方公里,城内中部为面积近17万平米的高台,应是宫殿区所在,俗称“皇台”。根据《左传》等文献记载,公元前614年邾国国君邾文公迁都于此,战国晚期邾国被楚国所灭。
  秦汉至两晋时期为邹县县治,北齐时迁至现邹城市区一带,该城址逐渐废弃。其作为都城和县城使用的时间长达1100年(公元前614—公元556年)。
  该遗址自清代以来不断采集出土重要文物,但是一直没有开展正式考古发掘,201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大学承担该城址为期10年的田野考古项目,2015年春季山东大学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今年3月至7月,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组成的考古队对该城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区选在宫殿区“皇台”之上,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出土遗存比较丰富,其中遗迹包括灰坑270余个、沟渠10条、水井4眼,还有房址、窑炉等。出土大批遗物,其中陶器有鬲、盂、豆、罐、盆、瓦、瓦当、砖等,铜器有新莽铜器8件,以及钱币、印章等。遗存的年代多数属于春秋、战国、汉代,另有少量北朝至隋唐时期遗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