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曲艺老艺人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菏举行
影像纪录让曲艺不再“散人终曲”
2017年09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工作人员正对菏泽老艺人进行录音录像。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本报菏泽9月6日讯(记者 李德领) 6日,山东省曲艺老艺人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中国曲艺之乡”菏泽举行,在接下来的十天内,对菏泽23名老艺人的经典曲目、中长篇大书经典回目进行录音录像,不仅使菏泽优秀曲艺老艺人留下宝贵的音像资料,还能使他们的作品得以传承和保护。
  据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慈建国介绍,山东是曲艺大省,曲种众多,曲艺资源丰厚,许多曲艺老艺人流落在民间,这些老艺人大都有曲种的学徒经历,为曲艺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果没有他们的坚持和传承,许多曲种很可能会无声无息地消逝于齐鲁大地,“对曲艺的传承发展,老艺人们功不可没,但现在这些老艺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经去世,急需保护,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此项曲艺艺术传承保护工程。”
  “此次全省录制曲目菏泽数量最多,菏泽共推荐了80多个老艺人,从中选出23个老艺人进行曲艺录音录像,每个曲目大概2到3个小时,历时10天时间。”菏泽市曲艺协会主席苏本栋说,之后还将对老艺人们的中长篇大书进行录音录像,加以保护。
  菏泽素有“书山曲海”的美誉,曲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尤其明清以来,俗曲小令在民间盛行,催生了多种民间曲种。至清末民初,在菏泽产生或流行的曲种就有山东琴书、山东落子、山东花鼓、莺歌柳书、山东大鼓、弦子鼓、木板大鼓、渔鼓、道情、三弦绞子书、坠子书等十几种之多。后又有韵诵类的山东快书、评书、相声、竹板书等曲种在菏泽流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菏泽曲艺繁荣兴盛,各县区都成立了专业曲艺队,并建有多处书场、曲艺厅。涌现出了山东琴书的杜奉德、陈乃端、吴爱云,山东花鼓的宋兰亭、谢汝泉,山东落子的李春园、冯清海,莺歌柳书的郑玉昆等一批曲艺艺术家,相继在省内外文艺汇演中获奖。七十年代至今,又有山东琴书的王振刚、胡化山、毕美,山东落子的张元秀,坠子书的刘瑞莲、王合义等一批艺术家在全国和省级汇演中屡获大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菏泽各县区的广大农村活跃着二百多个民间职业曲艺班社,从艺人员两千余人。目前,菏泽拥有国家级会员85人,省级会员222人,市级会员669人,今年4月份,菏泽市牡丹区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山东首个“中国曲艺之乡”。随着“中国曲艺之乡”和“中国曲艺名城”的创建推进,菏泽曲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曲艺事业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