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不缺“宫斗”,缺的是绅士范儿
2018年09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72年的“水门事件”中,不绅士的“深喉”马克·菲尔特(右)的不断爆料,最终导致尼克松辞职。
     如火如荼的特朗普“捉鬼”大戏仍在白宫上演着。上周,自称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匿名作者在《纽约时报》刊文,批评总统特朗普的执政方式,还称政府内部存在针对特朗普的“抵抗力量”。此文把美国政府高层闹得人仰马翻,连副总统彭斯也被列为了怀疑对象。不过,也有不少声音指责这位自居为“抵抗力量”的“内鬼”并不英勇——躲在幕后发声,算什么绅士?
  只要存在权力,就会出现围绕权力的争夺,纵观美国立国史,白宫“宫斗”其实贯穿始终。只不过,一路走来,我们会发现白宫“宫斗”中那曾经浓烈的绅士范儿确实越来越淡了。

  本报记者 王昱      

“小人”副总统
枪杀绅士财长

  1804年7月11日,一个明媚的夏日清晨,一场决斗在美国哈德逊河畔进行。按照当时决斗的规矩,在双方拉开十步距离后,受挑衅的那位有权先开枪。这位可以先开枪的绅士瞄也不瞄地向空中开了一枪,而后向着对手微施一礼,示意对方可以开枪了。但令他和在场的两位证人惊奇的是,那位对手居然举枪瞄了好半天,最终一枪正中其胸膛。被击中的那位在被痛苦折磨了30个小时才溘然长逝。
  这位死于自己风度的绅士,正是美国开国元勋、首任财长、被誉为“华尔街之父”的汉密尔顿,而那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对手,则是时任美国副总统的艾伦·伯尔。
  要理解这场决斗为何发生及其深远意义,我们必须理解美国当时的背景。美国立国之初的制度设计有很多天真之处,比如当时选总统和副总统不像现在这样先搭好班子,而是单靠数票数,谁得票第一就当总统,第二则当副总统。如果放到现在,就相当于让希拉里给特朗普当副手。在今天的人看来,这种选举方式肯定会出事,但当时的人们却觉得无碍:参选的都是绅士,而绅士是不应该因为输掉竞选而对胜利者挟私报复的。
  然而,这种选举方式却在1801年出现了问题。当时,杰斐逊和伯尔在大选中获得的选举人票相同,众议院投票结果又相同,选举陷入僵局。其实所有人都清楚,身为开国元勋的杰斐逊威望远高于伯尔,后者若是绅士理应让贤,但野心勃勃又不顾荣誉的伯尔就是赖着不退让。关键时刻,是汉密尔顿出面说动了几位支持伯尔的众议员倒戈,伯尔这才屈服。
  其实,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也是政敌,但汉密尔顿此番“路见不平一声吼”,是因为他认定杰斐逊是绅士,而看不惯伯尔做事无底线——显然,汉密尔顿不懂“宁惹君子,不惹小人”的东方处世哲学。心胸狭窄的伯尔在“屈居”副总统后嫉恨上了汉密尔顿,与他展开了白宫最初的“宫斗”,最终两人矛盾激化,酿成了1804年的那场决斗。
  当时,原本血腥的决斗已经形式化,其“潜规则”是决斗双方都应向天放枪,以显示双方都放下冤仇,矛盾了结。汉密尔顿正是这么做的,但他忘记了自己对伯尔的评语,“他是个无原则的人”。
  伯尔的卑劣行径遭到了当时美国政坛众口一词的谴责,杰斐逊为汉密尔顿的死去痛心不已,并公开宣布拒绝与伯尔这个“谋杀犯”同桌用餐,伯尔的政治生涯就此终结。这就是美国白宫的第一次“宫斗”。
内战时期掀“宫斗”
“小拿破仑”忍让林肯

  特朗普的前首席战略师班农在谈及特朗普此次遭遇的“内鬼”挑战时表示:“上次有美国总统遭到如此挑战,还是在内战期间,当时麦克莱伦将军与林肯总统发生了冲突。”但事实上,与林肯相比,特朗普面临的麻烦只怕大得多,因为挑战林肯的那位麦克莱伦,至少还是位做事有底线的绅士。
  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是美国内战时期的名将,1861年4月内战爆发时,他还只是守卫西弗吉尼亚的军区指挥官,但战争给了他展现军事天赋的舞台,他屡战屡胜,被士兵们誉为“小拿破仑”。当年年底,麦克莱伦就晋少将衔、联邦军总司令,在稳定战局中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但在此之后,这位“小拿破仑”却跟总统林肯发生了激烈冲突。林肯坚持要求在战局稳定后立刻进行反攻,而麦克莱伦则认为此时进攻会让联邦军碰得头破血流,因而拒绝从命。林肯于是绕过麦克莱伦任命其下属指挥官,并要求他们直接听命于总统本人,还洋洋得意地表示:“如果麦克莱伦将军不想好好用自己的军队,我宁愿把他们都借出去一会儿。”
  然而,林肯总统的越级指挥至少在前期表现得极不专业,如麦克莱伦所言,他贸然进攻的命令让联邦军损失惨重。对林肯不满的声音在政界和军中蜂拥而起,麦克莱伦则更加声望卓著。林肯所属的民主党中的不少议员直接找到麦克莱伦,要他出面振臂一呼,表示对总统的指挥才能不信任,这样国会就能发起对林肯的弹劾。假如麦克莱伦采纳了该方案,历史也许将改写。
  不过,麦克莱伦在仔细思考后回绝了这一提议。他认为,虽然总统架空他“不仁”,可他不能因此“不义”——以现役军人身份发表政治见解有违美国立国传统。麦克莱伦选择向林肯辞职,以平民身份参选下一届美国总统,与林肯光明正大地竞争。遗憾的是,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竞选方面远不是政坛老手林肯的对手,他在竞选失败后远走欧洲,眼看着其继任者格兰特将军摘走了平定内战的胜利果实。
  从这一轮“宫斗”中我们可以看到,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总统驾驭下属的手腕已经很不“绅士”了,但还是有麦克莱伦这样的人愿意为守住道德底线而牺牲其政治前途,这让当时的美国高层“宫斗”多少还有点“君子之争”的余音。
“深喉”不是绅士
总统更不是

  事实上,与本次特朗普事件最像的,当数1972年的“水门事件”。尼克松及其幕僚最初以为,这件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关键时刻,尼克松团队内部出现了绰号“深喉”的“内鬼”,他不断向《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爆料政府内情,让整个事件的内幕大白于天下,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
  在“水门事件”发生后的33年中,“深喉”的真实身份一直是美国政治和新闻界最大的秘密。直到2005年,《名利场》杂志才发文披露,“深喉”是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的马克·菲尔特。而他甘愿充当“内鬼”的动机也随之揭开——原来,1972年菲尔特的顶头上司、执掌联邦调查局多年的局长胡佛去世,菲尔特满心以为自己能接班,却没想到尼克松认命帕特里克·格雷为代理局长。菲尔特因此对尼克松怀恨在心,发誓要扳倒他,于是充当了泄密的“深喉”。
  这个真相爆出后,不少“深喉”过去的拥趸“粉转黑”,更有人指责菲尔特违背上任时的誓言,利用其副局长的职权泄密,实乃公报私仇,还有人要他为之后数十年白宫因“深喉”事件而蔓延的互相猜忌负责。然而,当初报道“水门事件”的记者、如今仍致力于爆料特朗普政府黑幕的畅销书作家伍德沃德的评价却很耐人寻味——有人问他,是否认为“深喉”的所作所为“不绅士”,伍德沃德哈哈大笑说:“也许吧,但尼克松更不。”
  在汉密尔顿时代,像伯尔那样的小人在美国政坛是少数。到林肯时代,麦克莱伦那样的君子成了稀罕。而现如今,美国的政治已经成为了不绅士的“内鬼”与更不绅士的总统之间斗争。但也许这正是美国政治发展的大势——让有绅士风度的人自省退场,让无处不在的“内鬼”替人民监督总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