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五京制”朝代,不仅仅有辽朝
2018年09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朱文龙
  日前,首都博物馆开始举办“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随着展览的深入,辽朝的“五京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这里的“五京”,是辽朝的一个国都加四个陪都的合称。出于管理国家的需要,特别是管理一个大国的需要,在古代社会管理能力较低的背景下,设立多个都城来提高管理国家的能力是一个好办法,陪都制度由此应运而生。
西安与洛阳的“二人转”
  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夏朝继承,商朝发展,西周时期正式定型。关于陪都的故事,就要从西周开始说起。
  西周有两个都城,一个是镐京,另一个是洛邑,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和洛阳。武王灭商后,东方商人的残余势力很强,形成了东西两大政治势力对峙的局面。而周朝的都城镐京,身处关中平原,距东方较远,无法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在东面选择一个城市作为陪都就显得十分必要。
  选择洛邑作为陪都的是周公,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死后,担负起了辅佐周成王的重任,成为王朝实际最高领导人。不过这也引起武王另外两位兄弟管叔、蔡叔不满。他们鼓动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东部一些邦国、部落,一起发动了叛乱,刚建立的周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周公处理好内部关系后,亲自出兵东征,历经三年,平定了叛乱的同时,将周朝版图扩展至大海之滨及辽东半岛。鉴于殷商遗民搞叛乱的教训,周公遂营建洛邑,将“殷顽民”从原住地迁到那里,并派军队震慑。
  为什么选择洛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座城市处在“四方入贡道里均”的位置,有政治、经济、交通上的优越性,便于朝廷对全国的统治。
  西周后,秦朝都咸阳,陪都洛阳;西汉,都长安,陪都洛阳;西汉末年,刘秀都洛阳,以长安为陪都;北周建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称为东京;隋继北周亦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初称东京,后改称东都。唐代都城多有变化,但长安—洛阳的基本格局未变。
  这一段时期可以看做西安和洛阳“二人转”的时代,中原王朝通过这种形式,严密地控制住了东西方,维持了国家的统一。不过在唐朝以后,这种东西控制型“两京制”基本结束了使命,环抱护卫型“多京制”开始流行起来。
北京开始崭露头角
  文章开头所说的辽朝的“五京制”就是“多京制”的一种,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唐朝。
  在唐肃宗李亨当皇帝时,于至德二年(757年)设4个陪都,即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南京成都,此时的首都长安改称“中京”,唐朝形成了“五京制”的格局。
  唐朝为什么设置“五京制”?主要原因是战乱。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再也没有了盛世的局面,政局极端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的四个陪都,除了城市发展成熟的洛阳和唐王朝的老家太原以外,其他两座陪都凤翔(今陕西凤翔)和蜀郡(今四川成都),均是帝王避难之所,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蜀郡,肃宗避难于凤翔。
  除了唐朝之外,当时位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也仿照唐朝实行了五京制。根据史料记载,渤海国设上、中、东、南、西五京,而这对后世同起于东北的辽、金影响很大。而“多京制”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般统治时间相对较短,经济类型不统一,管理经验少,管理能力弱,管理条件差,一旦管理范围扩大,就有力所不及的感觉,实行分区而治,可以解决管理等一些方面的问题。
  辽朝实行典型的五京制。前期以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为首都。先设辽阳(今辽宁辽阳)为南京,后改为东京,重设幽州(今北京西南)为南京,称燕京;再设云州(今山西大同)为西京,又以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中京,形成了各有分工,功能齐全的“五京制”模式。从这时开始,北京开始被赋予政治中心的功能。
  金朝亦主要实行五京制,起初是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海陵王迁都后是中都、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也就是说,金国曾建有六都,为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流于形式的南京和沈阳
  宋代以后,江淮地区渐次开发,经济地位逐步上升,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政治中心,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各朝代以南北扩张为主,南北平衡成为陪都设立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是在明朝的时候确立的。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今南京即帝位,易名“应天府”并定都于此。他十分看重都城建设。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即设开封为陪都(行在),称为“北京”,一度欲迁都于此。后来,又派太子朱标前去汉唐都城所在的关中勘察。朱标回到京师后“献陕西地图”,后因朱标早逝,建都关中的设想作罢。
  后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将侄子建文帝赶下了台,他当皇帝的当年,就把自己的大本营北平(今北京)设为陪都,改称“北京”,改京师为“南京”。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遂开始全面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设南京为陪都,形成了南北“两京制”。
  在明朝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中都,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在这里,朱元璋建造了明皇陵,埋葬着自己的父母和兄嫂。虽说凤阳号称中都,但是这个地方更多时候是作为“皇家监狱”存在的,凡是皇家有罪的人,都会来此“守陵”,也就是变相的“发配”,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清朝入关之后,虽有多个城市以“京”命名,如赫图阿拉为兴京,辽阳为东京,沈阳为盛京,而且承德有行都之实,但清统治者仍按明制,称北京和盛京为两京,实行的也是南北平衡的“两京制”。不过,此时的“两京制”与周秦汉唐的东西“两京制”相比,陪都的政治分担功能弱化,政治象征意义突出,如南京是明朝龙兴之地,沈阳是清朝入关前都城。这两座城市虽然有完整的机构,但实际上已流于形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